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4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1篇
劳动科学   5篇
民族学   54篇
人才学   9篇
丛书文集   143篇
理论方法论   41篇
综合类   337篇
社会学   47篇
统计学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61.
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是近代债权制度与侵权制度结合的产物,它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契约相对性原则的束缚,赋予债权以权利的绝对不可侵犯性,并藉此给予债权人以最为周全而充分的保护,而我国现行立法并没有明确规定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通过对第三人侵害债权的主观方面和主体的重点分析,着重阐述了对第三人侵害债权的救济,力图更清晰地界定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  相似文献   
62.
河南民风民俗在明代中后期发生了变化,主要是受到地理环境、移民迁徙、商品经济发展的冲击及明政府在中原所采取政治措施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了明代河南风俗传承与转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63.
岁时风俗是一种现实的民俗文化现象,同时也是历史文化现象的积淀,产生于特定的地理环境之中。陕北地处黄土高原地区农牧交错地带,历史上先后在这里生活过的民族众多,相互交流,故其燎百病风俗深受汉族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的影响,包含着鲜明的农本价值指向和强烈的除病驱邪作用。  相似文献   
64.
我们中华民族很早以前就有逢五排十祭奠故人的风俗.1997年3月12日,刘绍棠病逝,时年61岁,英年早逝令人不胜惋惜.  相似文献   
65.
梁丽霞副教授的<阿拉善蒙古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一书是目前阿拉善蒙古研究中最新、最系统的成果.它首次对蒙古部落的一支--阿拉善蒙古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和论述,展现了阿拉善蒙古的历史发展以及社会经济、军事活动、文化风俗、宗教信仰等风貌.  相似文献   
66.
战后 ,文学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本文通过探讨战后文学的社会背景 ,阐述其特点 ,试图让人们了解面对战后日本的社会现状 ,文学家们曾艰难地用自己的理想去找寻文学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67.
洛阳古代剧场发展演变历史悠久,而现存的戏楼多为清代建筑。这些戏楼有着不同的建筑样式、风格和规模,既展现了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又蕴涵着洛阳丰富的戏曲演出风俗。  相似文献   
68.
从春秋时代起至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止,中国社会风俗发生的变化是非常巨大的,而社会风俗之一的色彩民俗的演变则堪称奇异无比,精彩纷呈,在历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69.
器物描写在汉赋中占有不小的比例,并体现出三大特点:注重介绍制器所用原材料的产地、类别、质地和生长环境,突出反映了器物制作过程中聚众材之美、集众匠之长的情形,着力表现了器物外观上法天、法地、法众物乃至法人的一面。这些特点都与汉代的一些风俗文化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70.
释"弔"     
殷人游牧,逐草而居,家庭成员或有死亡,随地草葬.草葬之俗,"不封不树",既不能防止禽兽对尸体的撕毁,又没有死者安葬地的明显标记.故草葬后,生者将随身带的牧鞭插在死者身边.高竖的牧鞭风吹飘动,既能殴赶威慑禽兽的逼近,又能标记死者的安葬地.这种取象牧鞭飘动的文字,殷人叫做"弔"."弔"像悬挂于细长的竹木竿上的牧鞭摆动之形,其作用是"殴禽"和"标墓".唐代以后演变为"灵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