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1篇
劳动科学   5篇
民族学   54篇
人才学   9篇
丛书文集   143篇
理论方法论   41篇
综合类   336篇
社会学   47篇
统计学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民俗文化又称传统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近年来,民俗文化产业在全国各地兴起,早已超出传统意义上的简单框架,例如新疆、内蒙和西藏地区,已经初步展现出一定的规模化发展和个性追求。  相似文献   
92.
宋代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史的最后一个阶段,主要分布于两川的大足和安岳、陕西延安、浙江灵隐、湖南江永等地,尤其是重庆的大足石刻最具代表性,不仅堪为中国石窟艺术的辉煌总结,也是宋代石窟艺术的典型之作及设计意匠的集中体现,特别是其独特的色彩观及表现形式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地域性——作为宋代石窟艺术的缩影,在色彩设计上体现了形色同构、圣俗通约的特点.作为两宋的“时代色相”,其色彩观念系统体系为历时性、规约性、共时性、经济性、技术性、感知性、无意识、比兴性;作为宋型文化思想的物质化承载,标志着佛教石窟艺术彻底完成中国化、风俗化和道儒石窟高度成熟化、体系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93.
沈从文是在湘西那块古老神奇的丰沃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作家,他以其结构灵活、形式自由、感情色彩浓郁、文笔质朴清新、表现湘西边地风情的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坛上独树一帜。以湘西这块特殊地域上源远流长的楚亚文化对沈从文的熏陶、影响,来探讨他作品中显示的那种浪漫的人性世界、独特的民情风俗以及雄健的民族生命元气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有助于理解沈从文小说的文化视野与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94.
申小红 《船山学刊》2011,(2):163-166
绍兴八年(1138年)前,南宋政权在选择都城时,朝中大臣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临安和建康两个地方。在地理位置上,它们都易于控制富庶的江南。经济及交通等因素不是决定两者谁作为都城的首要条件。建康的优势在进取,临安的优势在防守。南宋政权定都临安,除了实力不济与气候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其深刻的文化审美情趣和审美趋向。  相似文献   
95.
从史料出发,可以发现宋人对于丧葬行为的重视,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宋代人对随葬品的重视程度要远逊于治丧行为,将宋代定义为"厚丧薄葬"的社会应更为合适。这一现象的出现有着其独特的社会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96.
岭南人大都来自中原,他们在江河湖泊密布、四季如春的濒海地区创立了新的家园.其春节风俗多姿多彩,既古老而又年轻,处处进发出南北交融、中西撞击的火花.它既秉承中原流风,又受异域文化的影响,自成一格,包容创新.他们在圣诞树上挂上了红包,把圣诞老人换成了中国的财神爷,给民众派发利市;他们舞狮舞龙出飘色,逛花街、斗锣鼓、唱八音、办年例,万人围餐"大盆菜",充分展示亲情、族情、乡情,欢庆人性的复归,一直闹到元宵游灯屏、行通济,传统节庆的气氛相当浓烈;他们又借助毗邻港澳的优势,传递你我,向中外友人展示我们的节日文化,影响所及,五洲四海,以至周边越南、泰国、缅甸、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朝鲜、韩国,次及欧美的唐人街、中华街等,也挂起了大红灯笼、中国结、中国字画,透出了浓浓的中国年味,中国年的文化魅力,大有超越圣诞、成为世界性的节日之势.  相似文献   
97.
从战国至秦汉这一长时期的风俗观,概念上以道、法、礼、俗为四重结构,以道、礼、法来衡量风俗之良善与否,儒家最为关注风俗。西汉儒家认为当时最重要的风俗特征,一是民众逐利竞财而轻义,二是官吏多为欺谩而善书的刀笔之吏,内在的人性与外在的制度环境共同造就了当时的社会风俗。汉儒试图以礼乐更化之,礼乐的雅正也是风俗良善与否的标准。以文质论风俗,不论是出于现实的考虑即汉初所谓的周文之弊,还是出于理论本身的侧重,移风易俗的目的是返归于质。但越强调质的优先性,就越削弱历史循环结构的合理性。进而言之,法家以法作为标准,以赏罚作为手段来齐一风俗;道家反对一风俗本身,无为而治;儒家认为他们对于风俗的改善于事无补,甚至形成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98.
陈涛 《社会》2015,35(6):31-57
本文以对孟德斯鸠思想的社会学诠释为出发点,重返《论法的精神》,借此澄清从现代政治科学到社会学的学科转换。一方面,孟德斯鸠借助对法的重新定义,将政治科学的视野拓宽到政府之下的社会,从而推动了从政治科学到社会学的过渡;另一方面,通过澄清政府的原则与民族的一般精神、风俗和礼仪的关系指出,在孟德斯鸠那里,政治并不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或附属领域,而是从政治视角出发来看的整个社会,甚至还超出了社会。借此,我们希望突破当前社会学重视社会,轻视政治的学科思维。  相似文献   
99.
王效峰 《唐都学刊》2014,(6):108-113
在社会秩序建设方面,《淮南子》高度重视教化美俗的作用。但特别的是,《淮南子》既持有道家式的"齐同"而视的"化俗"基本立场;又游走在儒道之间,持有"行齐于俗,化成天下"的"化俗"施行思路。这使得《淮南子》的"化俗"设想在外在形式和内在本质两个层面上分别落实,试图以道家"齐同"的理论姿态实现儒家"美俗"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