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8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5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97篇
社会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魏晋南北朝小说中有很多鬼神故事,有一类和坟墓有关,且很多人还得到鬼的馈赠;还有一类直接说墓主自己出来卖随葬品.正如这些故事中有的人物所说:"此不过发冢取物,托以鬼神."这类故事是带有游侠色彩的叙述者编造出来的变形的盗墓故事.  相似文献   
62.
古人曾把"天"作为最高的人格神,"天人合一"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无论是上古岩画、秦汉的墓葬壁画,还是南北朝到隋唐的佛画,都有一个显著特点,神的世界与世俗生活结合在一起。南北朝时,佛教壁画大盛,而究其内容,大多以否定世俗,牺牲生命以殉佛理为务。隋唐时期,在宗教佛画里,展现出了一幅幅极乐  相似文献   
63.
船山之鬼神观是其哲学思想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船山之鬼神观承接了张载关于鬼神气本论的基本观点,并以气本论为其鬼神观的逻辑起点,论证了鬼神即二气之良能的观点;在人与鬼神的生死气化过程中,论证了鬼神与人一也的观点;在人与鬼神的伦理道德方面,船山阐释了守人道而鬼神之理已得的基本观点。船山之鬼神观凸显了其气本论哲学思想的彻底性。  相似文献   
64.
作为文化研究,本文通过归纳大量材料,从民俗学视角,分析猫鬼神这种民间信仰在西部各省区的流行状况及原因,对于研究西部各民族人格结构,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65.
"鬼诗""鬼语"的古典文学传统对鲁迅"鬼"世界具有深刻影响。笔者试图从此着手,探讨鲁迅"鬼"世界与屈原、李贺的联系。鲁迅的"鬼"世界,继承了屈原与李贺诡谲浪漫的楚巫意识与"诗鬼"美学,创造出了幽暗、诡谲、绮丽而又显得空灵缥缈的幽冥境界与粗犷、妩媚兼有的鬼魂形象。与此不同的是,鲁迅先生更有现代意识:超越性的视点、本体论上的自我审视、求索本体的精神及复仇、反抗的旨趣。  相似文献   
66.
从空间叙事、外聚焦叙事视角角度入手,结合民间鬼神信仰心理,能深入了解袁枚《子不语.酆都知县》叙事艺术和文本主旨上的模糊态度,了解作者叙事方法的高超和叙事表现上的缺陷,以及叙事之外怀疑思想的表达;还可以尝试沟通西方叙事理论与中国古典小说相似的艺术规律。  相似文献   
67.
墨子哲学思想核心是兼爱,"兼"的整体性的内涵就意味着我与他人之间具有无法分割的紧密联系,而这种联系也就决定了我必须没有等差地去"爱"所有的他人,并为了他人的利益而奋斗。而实现爱利他人的根据和保证则是"天志"与"鬼神"。  相似文献   
68.
西夏人的宗教信仰对其礼制的形成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西夏国在原始的自然崇拜影响下,形成了祭天地等礼典。鬼神信仰促进了具有西夏特点的多神祭祀制度和陵墓制度的建立。巫术信仰影响下的收葬礼俗、军礼制度和盟誓仪式具有其民族特色。礼佛祭佛之礼是西夏人对佛教虔诚信仰的表现。  相似文献   
69.
汤兆云 《决策探索》2010,(22):23-24
"风水"轮流转,今日又重来风水学,本为相地之术,即临场勘察地理、选择合适地方的一门学问。古时风水多用于城镇村落选址、宫殿建设以及寻找丧葬地形。风水学历史久远,盛行于中华文化圈,深刻影响着封建统治者的价值观。"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汉文帝向贾谊询问鬼神之事,令后人为之唏嘘不已。历史发展到了今天,可谓是"风水"轮流转,又开始有点"风生水起"之势了。如今,和汉文帝夜半问鬼神之事一样,有着公权力影子的"风水"现象呈现出增多之势。  相似文献   
70.
《搜神记》中的鬼神旨在体现鬼神之道,也即鬼神在自然秩序中体现出来的道德.《搜神记》中的“神道”,指的是具有道德属性的鬼神之“既兴利而除害,亦威众以立权”的政治伦理功能.通过《搜神记》所讲的鬼神故事,无论是在精神象征的层面,还是在百姓日用的层面,浩大无形的“神道”都有了明晰的道德意蕴和现实指向,并发挥着惩恶扬善的功能,由此阐发和证明了“神道之不诬”.《搜神记》中的“神道”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的现实基础,它不仅折射出魏晋现实的百态万象,也展示出时人多姿多彩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