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7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18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5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28篇
理论方法论   27篇
综合类   474篇
社会学   39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王弼的“大美配天而华不作”是对老庄“美在自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种自然观建立在“以无为本”的哲学本体论基础之上,并从总体上表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重视自然、崇尚朴拙的审美风尚。这种审美风尚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自然天放的人格美、怡情畅神的自然美和自然天成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62.
魏晋六朝时期,乐府诗中出现了大量的女性题材作品。其中“怨女”的形象多处可见,其描写呈现出情感细腻化的特点,而原题材中的怨刺性则淡化了许多。由于悲剧本身所具有的美感,“怨”在逐渐脱离了其自身的政治功能之后,已经成为一种文学的审美范式,并逐渐固定下来。“怨”本身所具有的政治性实现了向审美性的过渡。  相似文献   
63.
唐和五代时期四川的茶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茶业生产的大发展 四川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种茶饮茶的发源地。从先秦到两汉都只有四川才有种茶和饮茶的记载。魏晋六朝时期四川的饮茶活动才传入江南地区,其后又由江南传入华北地区。到唐代,饮茶活动已遍及全国。“茶之为物,无异米盐。人之所资,远近同俗。既蠲渴乏,难舍斯须。至于田闾之间,嗜好尤切。”人们对茶叶需要的增长,促进了茶叶生产的飞跃发展。唐代是我国茶叶生产大发展的时期,并且形成了我国盛产茶叶的局面,在全国形成了山南、淮南、浙西、剑南、浙江、黔中、江南、岭南八大产茶区。中唐以后,茶叶贸易已相当繁荣,茶叶经济在国民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封建政府正式开始征收茶税,并把茶税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适应整个社会对茶叶经济的普遍重视,专门记述茶叶生产、  相似文献   
64.
张德建 《中州学刊》2006,(1):224-227
陈继儒是解读晚明文化的一把钥匙。他调合狂放恣肆与隐居自适、冷眼觑人与热肠报国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从而建构了一种平逸淡雅的人格风貌。他不弃世不厌世,冷眼与热肠相互为用。以自我为中心的快乐主义精神是他人格魅力的根本所在,在晚明产生了广泛的吸引力;他所编纂出版的小品风靡于世,成为时代文化潮流的引领者,也造就了他山林领袖的地位。然而,这毕竟是一种封建社会末世的名士风度。  相似文献   
65.
先秦妇女与魏晋妇女在不同历史时期展现不同的达风,这是儒家和道家精神关于达的不同内涵的真切体现.  相似文献   
66.
朱子彦 《文史哲》2005,(6):54-61
自新莽迄北宋,九百余年历史,大小十数个王朝之更迭,大都采用皇位禅让之形式。值得史家重视的是历朝禅代必同九锡制联系在一起,九锡成了中世纪权臣夺取皇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道程序。权臣移鼎前,必先晋爵建国,封公、封王,赐九锡,然后再登上九五之位,这几乎成了易代鼎革的惯例。  相似文献   
67.
《世说新语》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性作品,真实而集中地体现着这一时期文人名士的生存理想.这种生存理想在作品中直接表现为自然、真纯的生存状态与才德兼具的生存价值.但从深层看,它又有着较强的丰富复杂性,即它本身蕴涵着深刻的悲剧意味,并表现出鲜明的内在矛盾性.  相似文献   
68.
马丽娅 《学术论坛》2006,(7):151-155
战乱频仍的魏晋时期孕育了乱世文学,这一时期的文学弥漫着悲怨之声、感伤情绪。文人俗赋(俳谐杂赋)本是游戏之作,以嘲讽、谐谑为目的,以幽默、诙谐为审美特色。但因乱世悲音的笼罩,魏晋俗赋比汉代俗赋更多了几许伤怨气息,带给人们的是苦涩的笑声。  相似文献   
69.
中国历史,多有乱世。魏晋之后,凡乱世必盛谈魏晋竹林风骨。1.竹,这是一种何等神奇的精灵!我曾长久地驻足于丛竹之间,那直如刺、斜如倾的神韵,那错落有致、雅洁不染的气质,特别是逸竹横空一撇的情态,总教人浮想连翩。但倘要表达,又坠入一种“见意已忘言”的快意之中。我至今无法明白,看风中的竹林,与读王羲之行云流水般的书帖,听高山清泉般的古筝,见云雾中千回百转的瀑布,其感觉为何会那样地相似。历史的和风,依旧吹拂着今天的竹林。这竹,“四君子”之中有它的一席,王阳明格物的时候凝神格过,郑板桥也画过。而早在东晋时…  相似文献   
70.
死生契阔的生命完满:魏晋审美文化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是重“生”的文化 ,整个文化体系中对于“生”的热衷与长生不老的渴望 ,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到了魏晋时代 ,随着当时人们个性意识的不断强化、审美意识的不断深化 ,以及玄学思辨体系的确立 ,人们对有限的生命形体和无限的生命底蕴进行深入思索。这种思索具象地表现于生命形态的体认 ,便是由延长生命的长度转向了增加生命的密度 ;表现于生命哲学 ,便是由“生”向“死”的转化 ,而从形上的角度看 ,“死”是对生命本质的追问与思考 ,因此正是这种转化 ,促成了魏晋审美文化的最终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