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5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9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57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649篇
社会学   20篇
统计学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艺术形式的美学功能体现在 :艺术形式延展人的审美过程 ,艺术形式增加人的美感强度 ,艺术形式深化人的美感意蕴  相似文献   
92.
徐干在人类历史上最早提出了"美育"概念,他的"美育群材"说与席勒的"美育"基本内涵非常接近,集中体现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以"礼乐教化"为核心概念的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93.
归化与异化是当前翻译研究的热点话题.异化可分为语言形式的异化和文化因素的异化.通过对某些中译英文本中的典型译句进行分析,从而强调文化因素异化的重要性.在翻译过程中,如果一味地迎合译本读者的习惯而忽略对文化因素的异化翻译,是不可取的.在中译英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传扬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因素的异化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94.
长期以来,国内翻译界对德里达的认识仅仅局限于他的早期翻译思想。上个世纪末,德里达提出了“确当的翻译”的概念,这标志着他对自己前期翻译思想的修正。德里达翻译思想的转变对于国内翻译研究者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5.
语境是翻译中的重要考虑因素。英译语言精炼的汉语古诗,更需要结合语篇语境、情景语境及文 化语境三个方面的知识仔细解读原文,才能用译入语努力再现译出语的意象和意境。  相似文献   
96.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与核心,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习语翻译是翻译中所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本文拟从习语的文化特异性这一角度来探讨<红楼梦>中习语的不同翻译方法,旨在通过对具体译例的剖析,来探讨习语翻译过程中应该如何恰当地处理文化因素的问题.  相似文献   
97.
中国官方的翻译培训机构开始于明朝的四夷馆。本为东夷的满族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之后,四夷馆被清朝接收,但是,“夷”字被拿掉,又以鸦片战争为分野,先后改名为四译馆和同文馆。改名的背后或者有来自外族的推力,或者有来自外国的推力。然而,持久的推力是国内社会发展中的矛盾运动。因为人民利益才是变革的永恒动力,才是制度文明的落点。  相似文献   
98.
传统陕北秧歌作为一项民俗活动,在演出场面、表演队形、表演风格、采用音乐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审美形式。传统陕北民间秧歌的现代转型使其同时为民间文化事象和民众活动方式而存在。转型后的现代陕北秧歌在对民众的审美教育和精神团结、行为范导和社会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将陕北秧歌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开发出来,将十分有利于现代和谐这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99.
中国古代摔跤运动发展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角抵”认作戏剧的前身或雏型 ,马端临认为角抵是“杂技之总称”,不专指摔跤 ,这都是有一定的道理 ,不是牵强附会之说。也许摔跤在汉代朝着两个方向发展 ,一是向着艺术表演的方向发展 ,于是发展出“角抵戏”,一是在分化演变的过程中继续保持体育竞赛的原有性质和特点。河南登封县汉代画像石刻中划画着角抵的情状 ,画中有两人窄袖束带 ,头戴角形帽 ,作摔跤状。三、唐宋时期的摔跤运动摔跤运动的这种分化和演变发展到唐代仍在继续。在唐代戏剧表演中也有角抵戏 ,它一般被安排在正戏演完之后。《唐音癸签》中说 :“角力戏 ,凡陈诸戏毕 ,左右两…  相似文献   
100.
对数字化技术的价值探析,需要有人文理性的意义维度,以廓清其与人类预设的文化命意和精神旨趣相协同的可能限度,即数字化技术方式背后的哲学局限与艺术美学悖论。前者表现为数字标准化对事物个性意义体认的限制,数字平面化对事物深度认知复杂性的限制和数字的知识化对意志自由的限制;后者则蕴含了数字虚拟与艺术真实、文学在线与文学性消散、个体中心与主体边缘、精神临场与身体缺席等方面的对立与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