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96篇
社会学   6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71.
中国古代诗歌是世界上最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之一 ,自它产生之日起就跟音乐有不可分割的血肉关系。在后来的发展中 ,它虽然从音乐中分离出来 ,但它具有浓郁的音乐美质 ,主要表现在节奏的回环美 ,音调的抑扬美 ,声情的合谐美。这种音乐美使得中国古代诗歌具有长存不衰的魅力  相似文献   
72.
港产肥皂剧《金枝欲孽》权谋斗争的内在逻辑吸引了职场女性的关注,并将这部后宫女人戏解读为“办公室政治教科书”。文章从传统文化的影响、后宫争宠的主题、男性视角的女性形象、男性拯救女性的叙事结构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发现这种解读不仅没改变该剧文本的父权制特质,反而加强了这种趋势。  相似文献   
73.
翟洪涛 《河北学刊》2002,22(3):37-39
虽然作为人的类本质和理想本质的自由自觉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对象化最初产生了美,但是包括它在内的一切自由自觉的活动的对象化并不总是能够实现的,因为人并不总是自由自觉的。因此,根据自由自觉与否,对象化可分为五组;在每组对象化中,一般说来,前者产生美,后者不产生美;前四组对象化的自由涉及美的内容,最后一组对象化的自由涉及美的形式,是美之为美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74.
艾初玲 《阴山学刊》2007,20(5):37-40
在文学观念趋于激进的魏晋南北朝,萧统、萧绎一方面继续倡导儒家"文质彬彬"的文学观,崇"雅"重"质",并以"中和"作为实现"文""质"完美结合的基本手段,另一方面,他们对"文"、"质"及"彬彬"质文和谐状态的理解又融进了新的质素,赋予它们以新的时代内涵。这种对儒家诗教的超越与文随时变的文学发展史观当有内在的关联。  相似文献   
75.
陆晓光 《社会科学》2007,1(8):121-131
虽然黑格尔美学把审美可能性限制于"感性显现"范围,但是其著作本身却蕴涵着讨论非感性显现的"思辨之美"的可能性。王元化读黑格尔的著作更是鲜明彰显了"思辨之美"的独特魅力。"思辨之美"的形式要素至少包括:思辨体系的"纯净明澈"之美,思辨概念的"清晰"之美,思辨术语的"准确"之美,思辨过程的"逻辑力量"之美,思辨表述的"文若钩锁"之美,以及基于思辨能力的"艺术敏感"之美。在以图象艺术为主导方式的传媒时代,"思辨之美"的意蕴可能不亚于王国维当年提出的"古雅美"。  相似文献   
76.
“休”──一个起源于远古的美学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良运 《文史哲》2002,(2):103-107
一个出现于远古时代的审美观念──“休”及其美学内涵值得引起学界的关注。从《尚书》、《周易》、《诗经》用“休”,可知其与“美”字有相近或相同之义,《庄子》以“无为”释“休”而阐述其美的意蕴,“休”字构成了若干有美感意味的话语,如“休光”、“休畅”、“休美”等。魏晋以后,“休”的美感意味向“闲”转移。  相似文献   
77.
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中期,黄药眠冲破了前苏联文论的教条化倾向,提出了"生活实践"论的文艺观.他认为美的对象是"从人类生活实践中的立场去显现出来的".每个人的生活实践不同,对统一各个对象的美的判断也就不同.黄药眠在谈到自然美的时候,并不承认有单纯的自然美,认为文学描写自然形象的时候,常常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表现的是人的境界,人的感觉和理想.民族传统也是客观存在,是美与艺术的第二根源,是使美成为美的深层原因.在注重文艺的客观性同时,他强调"作家个人的具体感受"、作家的"主观世界"、作家的"创作心理",认为时代的和阶级的东西是不能直接宣讲出来的,必须通过作家个人的全部的经验和体验以及全部的智慧才能进行创造.他意识到单一的认识论,即"存在-意识"的二项关系式,不能解决全部文学问题,而认为马克思的实践论和价值论对于文学艺术问题更具有阐释力,这是很了不起的见解.  相似文献   
78.
It is a fact of life that being beautiful is advantageous (Hamermesh, 2011). Whether we consider incomes or the marriage market, the more attractive one is, the better one does. Drawing on psychological research that explains why beauty pays, we hypothesize that more attractive people will exploit social network opportunities differently than less attractive people and, consequently, their networks will comprise more beneficial features. As predicted, results of an experiment showed that more attractive people were more likely to select for themselves more profitable broker positions in networks relative to other positions and relative to less attractive people. Relying on network data supplied by young professionals, in a follow-up study we found that the networks of more attractive people were relatively less dense, as the findings of Study 1 would imply. We discuss the implications for our work as well as highlight the need for further research into an understudied, but potentially influential brokerage contingency factor—physical appeal.  相似文献   
79.
宋代杰出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主要体现在以悲为美、词言真情。李清照词作中的悲和愁,既蕴涵了家国之恨,表现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又体现了"真字是词骨"的民族美学传统。同时,她创造的独具特色的易安体还具有含蓄蕴籍、善协音律、明白如话、化用典故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80.
美在生活中,是一种美学视界.美学的发展即呈现出这种视界的变化,西方古典美学和现代美学对美的认识视界有不同的基点.西方古典美学强调主客二分、二元对立的理性,强调外在、对抗.现代美学强调立身于其中的非理性,强调内在、协合.现代美学作为一次视界革命极大地拓宽了美学的边界. 两种美学视界的合理性视野,都给了我们生活在美中的启示,那就是以二者协合的眼光审美地去看待生活,美无处不在.以这种审美境界和审美态度,做一个人性完善、人格完美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