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1篇
丛书文集   46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247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晚清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难以定位的乱世,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过渡时期。晚清小说折射了晚清一代中国人的想象和认同,对历史的体认及对自我的理解。文章从现代性体验的角度来重新切入《花月痕》这部被人遗忘的晚清重要小说,考察这部乱世飘零文本中所蕴涵的怨恨、颓废、回瞥等现代性因子,并以此作为晚清传统向现代过渡时期的文学表征,烛照晚清中国人现代性体验的发生及其排遣的历史方式。  相似文献   
82.
谭峭是五代时期最重要的道士和道教学者之一,著有《化书》六卷,在道教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迄今为止,对《化书》这样一部很有影响的著作的研究尚显薄弱,有些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对于《化书》的研究虽然还不够全面,但是已经有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探索。本文拟就《化书》体现的哲学思想、社会政治思想、美学思想以及科学技术思想等方面进行粗略梳理,还望各位学者指正。  相似文献   
83.
瓯北推重元遗山原因探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乾隆三大家”之一的赵翼,在其遴选严苛的《瓯北诗话》中,将少数民族诗人元好问纳入其中,体现出集史家、学者、文人于一身的作者独到的美学眼光,在元好问诗歌传播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瓯北推重元好问的原因,有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原因。客观上:一是一直受到正统文派排斥的辽金诗文,在清代得到前所未有的普遍重视,甚至封建帝王亦厕身其中;二是交往圈的影响,瓯北朋友翁方纲对遗山诗艺术风格把握独到,恩师汪由敦亦倾心遗山诗。主观上:一是元、赵二人,对史学研究有着共同的喜好;二是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们都能避开前人套路,吸收历代诗家之长,成就个人之风格,并自觉承担起诗家之责;三是瓯北在诗歌创作主张与取材方面,与遗山颇多相似之处,且他们都有学杜之倾向。  相似文献   
84.
程宇昂 《唐都学刊》2007,23(3):94-99
《桃花扇》中,桃的本文意象与文化意象有重合,但总体上冲突大于调谐。二者之间的冲突显示:《桃花扇》无意描绘一个陶渊明式的社会理想,也无心渲染刘晨、阮肇式的情爱理想。它启示人们:孔尚任有对抗传统文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85.
杨义先生的《李杜诗学》以“悟后解诗”法分析杜甫时政诗之一《赠花卿》,认为它在政治层面“并无所指”,并对传统的解杜法提出了质疑,认为杜诗所谓的意在言外其实是“过分牵系儒家经义”。然而从《赠花卿》创作的时代背景如时间、地点等方面入手,同时对诗歌本身进行感情层面的推敲,杨义先生的观点并不能令人信服。此外,杜甫的入世心态、唐代“以诗鉴治”的政治需求决定了杜甫以时政入诗的必然性与可能性,唐诗以“含蓄”为美的传统又决定了此类诗歌传达主旨时的隐蔽性,因而杜诗是否“意在言外”,有待与杨义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86.
华岗所一贯遵奉和提倡的历史观即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精神核心———无产阶级政党的唯物史观,而不仅仅是一种学术思想。建国初期山东大学文史研究的蓬勃开展,是与当时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时期意识形态领域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传播和新的世界观、科学观的建立以及教学科研的理论需要密不可分的。从新山大创办的第一天起,华岗就把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自然科学研究看作是新中国建设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他的办学理念是以社会历史和国家的发展需要为准绳的。  相似文献   
87.
关于西晋太康时代“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之人品与文品 ,历来褒贬纷纭 ,令人莫衷一是。为避免偏执一端而不及其余 ,应该在广泛清理原始文献的基础上 ,将“潘陆张左”以及傅玄、张华、挚虞等作为一个较大的文人群落加以综合研究 ,同时从政治斗争、文化思潮、士人交游等多方面作往来穿梭般的立体考察 ,于复杂的社会背景与人际关系中认识一个作家的人生 ,并评价其人格。遵循这一思路 ,可以勾勒出张华的人生道路与人格精神 :一、起自寒微 ,涅而不缁 ;二、才奇勋著 ,名高望重 ;三、亦儒亦道 ,弥缝补阙  相似文献   
88.
“本色”是中国戏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本色”一词从出现至宋、元、明,逐渐在戏曲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特别是在明中叶后,“本色”“当行”的相提并论使得“本色”内涵向更深层次发展,至清代以及当今,“本色”得到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89.
余华擅长重复叙事的运用,几乎驾轻就熟,其名作《许三观卖血记》的重复叙事不仅是作品结构的主要手段,也是构成细节的主要手法,并造就了作品一种无尽的意蕴:形式的审美和主题的深邃。  相似文献   
90.
春秋郑器"与兵方壶”非常近似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和淅川下寺一号墓出土的龙耳虎足方壶,同李家楼墓的莲鹤方壶也多共同之处.原来可能有两件,另一件现尚隐藏未出."与兵方壶”有铭文76字,约作于郑成公、厘公之世,也可能再晚些,到郑简公的初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