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80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35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最近二十年,中国内地学者对六朝文学的关心主要集中在南朝。这是因为受文学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很长一段时间里,学界对南朝文学的评价过低,导致对它的研究不足。六朝文学研究的近况,从新近出版的三部新整理的古籍可见一斑,它们是《金楼子校笺》《玉台新咏汇校》《文镜秘府论汇校汇考》。它们都算是南朝文学研究的基本文献,其整理一方面仰赖于相关的研究积累,另一方面也必然会推动相关研究领域的深化,因此有着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2.
魏晋名士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们放任、怪诞的行为,究其源是他们的性格使然。以《世说新语》为例对魏晋名士的傲诞行为与性格加以分析,并从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和家教背景几个方面追溯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玉台新咏》赵均刻本的编目实况进行细致考察,发现其卷首目录的编辑体例包括[作者名+诗题或诗类名+总篇数]和[作者名+总篇数]两种格式,前者属于中古时期习用的体例,具有相当明显的时代性;其正文编目体例包括“题附辞后”和“题置辞前”两种格式,其中“题附辞后”的编目格式以及双重编目格式并存一书的现象至唐以后已属罕见。较之五云溪馆本和冯班抄本,赵均刻本更多的保留了徐陵旧本原始痕迹,当为目前最可靠的覆宋本。  相似文献   
14.
陆贾作为汉朝建立之初卓有成就的能文之士,其文艺思想亦值得重视.<新语>乃陆贾作品中的唯一见存者,是研究陆贾文艺思想的唯一原始资鉴.从中可以对陆贾<新语>的文艺思想主要从功用、审美、质文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城市市民生活观念出现急剧的变化.变化的动力来自于内外两方面.辛亥革命前,与传统生活观念对立的新生活观念因受到清朝统治阶级的压制还未形成主流思想,远离中心城市及交通干线的内陆偏僻地区和城市基本上还是传统的观念占主导地位.辛亥革命后,随着国体政体的变化资产阶级人生观获得了正统地位,生活观念由于权力真空和价值危机的紧张而出现反复,传统的生活观念在文化自信的进一步丧失下受到无情批判,生活观念的变革与思维定势的冲突使城市市民的生活出现双重的变异倾向.  相似文献   
16.
冰心"爱"的哲学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源头基督教教义的影响,对泰戈尔哲学思想的吸收,家庭环境的熏陶.  相似文献   
17.
延安时期辛安亭曾担任陕甘宁边区教育厅教材编审科科长,编写小学教科书、识字课本、儿童读物四十余种.作为杰出的教育家,辛安亭在教材和通俗读物的编写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陕甘宁边区时期辛安亭编写教材和通俗读物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史料,在陕甘宁边区史研究中的作用,一是在中国共产党开创的新教育史上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辛安亭的平民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红学”的创始者胡适对周汝昌的提携可谓不遗余力,而周汝昌则是最能继承胡适衣钵的红学大家。梳理胡适、周汝昌的交往经过及师承渊源,不仅有利于认识“新红学”的发展脉络,更有利于澄清有关胡、周关系的诸多模糊说法。  相似文献   
19.
在儒家正统哲学中,"性"作为人得以成立之依据,乃是天赋的.这也可以表述为"性善论".<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篇的贡献在于,它论证了人性(天性)之实践环节在"心"上,由此形成"心性不二"的天-人关系框架.突出"心"之本体地位,"人道"内在同一于"天道",对"天道"的追求也实践地落实为人道追求;但另一方面,人道实践乃是天道实现的环节,又深刻地区别于"人类中心"的泥淖,从而有助于建立天-人,人-物的合宜关系.  相似文献   
20.
辛弃疾是位将相全才,志怀高远,渴望建功立业,但他一生沉浮动荡,命运坎坷.辛弃疾其人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他的人生悲剧是由"归正人"的身份、主和派的阻挠、贪图享乐的文化氛围以及他桀鸶不驯的个性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