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6篇
  免费   18篇
管理学   21篇
民族学   6篇
人口学   16篇
丛书文集   36篇
理论方法论   26篇
综合类   131篇
社会学   49篇
统计学   29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王光荣 《社会工作》2008,(18):54-56
美国芝加哥学派创立的人类生态学是研究城市形成、结构、发展的重要视角。基于这一视角研究早期的天津市发现:天津在政治、军事因素的作用下进入城市发展轨道,在竞争和共生等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城内一城外生态模式。这一研究对天津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和人类生态学理论完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2.
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社会进入平稳发展阶段,集中力量办大事更多的是存在于国家层面特定目标的行政动员和资源配置。在这样的情况下。青年的群体发展状态是否还可以用“运动”来概括需要作进一步探讨。青年群体发展状态是社会发展状态的组成部分,分析青年发展状态其实质是要得出对于社会状态的判断。以国家导向规定青年运动的方向和结构有利于青年群体与社会的强力整合,社会因此而提高其现实发展目标的效率。存在的问题则在于。青年群体的权利诉求易于被湮灭在“高度角色化”和“被神圣化”之中。  相似文献   
73.
开放经济下区域创新溢出效应的空间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FDI、国际贸易及创新相关数据,运用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计量模型,从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两方面考察了1998-2009年中国大陆30个省级区域创新的FDI与国际贸易溢出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在空间溢出中,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对区域创新溢出效应都有显著正的影响,地理特征中,空间邻接影响更大;社会经济特征中,产业结构相关性影响更大.从总体看,FDI溢出效应为负向显著.国际贸易溢出效应为正向显著.外在环境对创新溢出有显著正向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效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4.
广东人口意愿生育性别偏好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梁宏 《南方人口》2008,23(1):25-33
本文利用广东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与中山大学人口研究所2004年10月进行了题为“广东省人口生育意愿研究”的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个人特征变量、居住地区变量、意愿生育数量、传统偏男生育观念(即“生育目的”)变量和政策性变量对广东人口意愿生育性别偏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5.
叶中强 《社会科学》2012,(9):175-184
张爱玲是一位最难将其置于"国家政治地图"上来加以辨识的作家,她的历史经纬只在一座城市。借助上海中产阶层的"社会地利",张氏在这座市声喧哗的城市里,为自己营构了一种"于其中但隔其外"的生活形态和心理位置。她将一种最富象征意义的"都市人"——身心俱在城市化过程的中产阶层作为凝眸对象,并经其心理轨迹,触及了中国"现代性"的两个核心问题:社会"合理化"过程中的人性归宿和中西文化调适,并描绘出传统中国在都会上海的一种变易图式——从"家族"走向城市中产阶层。  相似文献   
76.
自然化现象学的论题提出以来,认知科学或心灵哲学与现象学这两个所谓的对立阵营都开始积极地思考第三人称视角和第一人称视角之间对话的可能性。这需要首先澄清内省法的基本特征及背后的笛卡尔式“我思”概念,指出笛卡尔式二元论导致的对两个视角的错误划分。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格式塔心理学思考非内省意义上的第一人称视角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7.
考虑Bloch空间的加权空间Blog空间,通过对其复合算子的研究,得出一些关于Blog空间的复合算子有界及其到QT空间有界的充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78.
The spaces and ethics of organic food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nitial assessments of the potential for organic food systems have offered an optimist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progressive political and ethical characteristics involved. This positive gloss has prompted a stream of critique emphasising the need to explore the ambiguities and disconnections inherent therein. In this paper, we consider the case of Riverford Organic Vegetables,1 arguably the largest supplier of organic vegetables in the UK, and suggest that existing debates assume too much about the “goods” and “rights” of organic food and leave important questions about the spaces and ethics of organic food. We argue that, in the case of Riverford, the space of organic food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is neither the small, local, counter-cultural farm nor the large, transnational, corporate firm. Rather, simultaneously, the spaces of organic food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are the national network,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system and the local farm. In addition, in the case of Riverford, the ethics of organic food exhibit few grand designs (of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for example). Rather, the ethics of organic food are best characterised as: ordinary, since they relate to concerns about taste, value for money, care within the family and so on; diverse, since multiple practices steer th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organic food; and graspable, in that both vegetables and box have material and symbolic presence for consumers.  相似文献   
79.
Let us denote by (n,k,d)-code, a binary linear code with code length nk information symbols and the minimum distance d. It is well known that the problem of obtaining a binary linear code whose code length n is minimum among (n,k,d)-codes for given integers k and d, is equivalent to solve a linear programming whose solutions correspond to a minimum redundancy error-correcting code. In this paper it will be shown that for some given integers d, there exists no solution of the linear programming except a solution which is obtained using a flat in a finite projective geometry.  相似文献   
80.
张品 《社会工作》2011,(24):87-90
在教育成为居住的配套设施和基础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情况下,中国政府颁布了"就近入学"的教育政策,重点校就学范围内的房屋便成了学区房。学区房是教育政策、教育需求者、教育配置、市场等多种力量共同作用形成的一种社会空间,呈片状分散于城市中,其中居住的大多是以孩子就学为目的的家庭。学区房与教育资源配置密切相关,它的出现加剧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引起"人户分离",同时也缓解了老城社区衰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