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2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8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20篇
理论方法论   22篇
综合类   429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 毫秒
101.
中国少数民族由于居住偏远和民族的杂居,造成其家族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导致其史料的缺失和不完整性.以唃厮啰家族为个案研究,认为充分利用现有的史料,对少数民族家族史料进行甄别鉴定是学术界面临的一个难题.必须充分利用各种史籍进行互补,在相互印证中去伪存真,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地对少数民族家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2.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红楼梦》萃文书屋活字印本初刊,受到时人的关注,但其中为数不少的舛错也被后人注意到,嘉庆初年张汝执较早针对这一刊本的有关文字进行了校改。系统梳理后发现,张汝执运用改字、加字、文字位置互换、补配文字等方法对《红楼梦》程甲本进行了校正。对比相关版本后,我们认为,张汝执的校改文字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对前期抄本的继承性等特点。虽然有些改文带有随意性,但从总体上看张汝执仍有自己的校改原则。本文试图以张汝执所校改的文字为研究对象,从校改文字概况、校改原则分析两个角度进行初步的探析,以期为合理定位张汝执评本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103.
顾欢党于道教,著有《夷夏论》,这些都为大家所熟知,然而顾欢现存的七条《论语》注却被学界所忽视。本文即是对此七条《论语》注进行研究,分析顾欢《论语》注相比于前人《论语》注的特点,并且重点分析顾欢《论语》注的玄学成分,认为顾欢从思想上和语言风格上都受到玄学影响,并且深谙佛教理论,援引佛教空的理论来注《论语》。  相似文献   
104.
陆贾的思想是中正平和的,以仁义教化为根本,主张由黄老刑名之政归向仁政,马上马下异术。陆贾在《新语》中引用《春秋穀梁传》之语"仁者以治亲,义者以利尊,万世不乱,仁义之所治也",作为《新语》第一篇《道基》的结论,而《道基》又是《新语》全书的理论基石,可以说陆贾的思想就是源于《春秋穀梁传》。因此,研究陆贾的思想就可以窥见《春秋穀梁传》的思想的特色。虽然陆贾《新语》第一篇《道基》的结论所引用的《春秋穀梁传》之语"仁者以治亲,义者以利尊,万世不乱,仁义之所治也"不见于今本《春秋穀梁传》,但见于陆贾所用之古文文本之《春秋穀梁传》,故"仁者以治亲,义者以利尊,万世不乱,仁义之所治也"仍可看作是《春秋穀梁传》的中心思想。  相似文献   
105.
《史记》本纪与世家记载的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最后决战发生在垓下毋庸置疑。两汉人士也从无疑义。《汉书.地理志》及汉魏旧注均认定垓下乃沛郡国下属的聚邑,与陈郡无涉。《史记正义》所主垓下"在亳州真源县东十里说"无文献根据,且自相矛盾,不可采信。从《汉书.地理志》本注体例可知垓下聚与城属于不同层级,决非同地。近年安徽固镇县濠城镇北"霸王城"(原名圩里村)考古发掘成果,证实此处为"大汶口文化最早的遗址",亦为秦汉城遗址,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但认定即垓下聚遗址,既与汉魏权威文献违戾,亦有移花接木之嫌,恐难以成立。据唐《元和郡县志》及宋《太平寰宇记》的记载,垓下聚遗址应在濠城镇东北二十余里处探寻。  相似文献   
106.
《龟山集》四十二卷中多论及《春秋》,卷八《经解·春秋义》尤为集中。李明复《春秋集义》、胡安国《胡氏春秋传》、程公说《春秋分记》等书称引杨时《春秋》说,其中多有不见《龟山集》及新近出版《全宋文》之《杨时集》者,乃杨时《春秋》佚说。杨时对宋世《春秋》学非常关注,其说与宋世学者渊源颇深。杨时对胡安国“元即仁”说和“夏时冠周月”说进行了最早的批评。杨时曾多向程颢请教问疑。杨时与程颐都重义理而轻训诂,但程颐明显将传统《春秋》学纳入到其理学体系,刘绚、胡安国也沿此路数推而广之,而杨时立论衍说却甚少见此以“天理”、“人欲”为范畴的程门理学色彩。  相似文献   
107.
通过对顾宪成的“实学”概念的考察,我们发现,已有的研究中,大多只触及到“实学”概念的第二层含义,即认为实学既包括形而上道德性命之学也包括形而下功利之学。对于实学的第一层含义,即道体、性体之善未曾深究过。通过对实学这两层含义的追究,我们看到,“实学”不是相对于儒学的一种独立存在,也不是儒学的一种次生品,它是儒学在遇到挑战后的一次本能反应和自我凸显。在与其他学说尤其是佛学的对抗中,儒士们看到了儒学不同于佛学的显著特征,便给了它这个看似新奇的名字——“实学”。  相似文献   
108.
文章以清朝道光中叶京师的顾炎武祠会祭活动为切入点,以当时关心时局的中下层言官与在野名士组成的一个小群体为观察对象,分析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之初时人对于战争的反思。文章认为,顾祠会祭活动意在阐扬顾炎武个人品节、弘扬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从祭祀顾炎武活动可以看出:时人将战争的失败主要归因于用事非人,由此强调慎选官吏、遴选人材,提倡砥砺士节以扭转士林风气,这是一条乏新可陈的旧套路。时人也看到了战争中西方人的炮舰优势,并尝试着从传统科技资源中寻求制器之技,后来由此生发出了影响及于洋务运动的“师夷”之策,这一点上  相似文献   
109.
在现代性视域下对爱姑和莎菲形象进行深层次的对比与勾联,可发现她们叛逆性格的表层关联与现代性内涵的相异。如果说爱姑的抗争悲剧维系着深广的现实批判精神;莎菲的分裂生存则关联着人类精神追求无法圆满的永恒困境。若说爱姑形象负载了亟待“疗救”的创伤;莎菲形象则传达了女性关怀与自审的愿望。正是这 “互补”式的书写,共同构筑了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多重维度与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10.
顾从礼与上海城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地区首次出土的明代湿尸──顾从礼未腐古尸,对于研究我国医药科学史,上海地区文化史具有重要意义。顾从礼曾对上海地区开发,尤其是修筑上海城墙作过重要贡献,是上海地区发展史上重要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