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7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15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241篇
理论方法论   62篇
综合类   980篇
社会学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113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31.
宋明理学由理学和心学的纷争引发的从"存天理,灭人欲"到"天理就是人欲"的逻辑转变,肇始于群体"公共空间"和个人"私人空间"基础上的"公"私"之辨,显示了宋明理学的哲学本体论由本质论向存在论的回归,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是一个颇值得关注的问题.当然,"天理在人心"的提法虽为"私"争取自己的合法地位开启了门缝,但也为天理的确认带来了极大的随意性.所以,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如何把握"度",即如何让"理"来引导"欲".  相似文献   
32.
李二曲是关学中的重要成员 ,他对儒学进行的条分缕析 ,在今天仍有意义。他强调做儒要做真儒 ,儒的价值在于能够在现实社会中应用 ,不能应用的儒学 ,对社会是无益的。  相似文献   
33.
在对中国儒家经济伦理思想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对儒家经济伦理思想的核心"义利观"给予重点剖析,并对儒家经济伦理的典型:徽商和现代儒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4.
姚燧是元前期著名散文家,其文学思想是在传统儒学和理学影响下形成的。儒学是他复古的动力,使他重视文章的内容和价值,以"高古"为尚,有浓厚的返古色彩;文学是他认识的大范围和自身特性;理学促成了他的这种认识,也限制了他的文学创作,使他重视思想认识,推重"性情之正"、"气粹而正",并以此来厘正文坛的意义。在元代散文发展中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35.
两汉是我国古代经学全面确立时期,也是经学获得繁荣的第一个重要历史阶段。"经"是对于一部分儒家典籍的专指与特称,"经学"则是以诸经为对象的阐释、考辨、研究之学。"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是始见于汉代经学史的两个不同派别或学术系统,两者的各自发展和交互论争贯穿于两汉,也影响到后世。两汉四百年经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主要成绩在于保存和整理了一批重要的儒家经典,贡献了一批有多方面学术价值的经解、经注,并在治经的若干原则、方法上形成了"汉学"的特色。  相似文献   
36.
"六经皆史"是章学诚在其《文史通义》的卷首提出的重要论断,关于这一命题,学术界说法不一。本文试从四个方面即"六经皆史"的提出、内涵、意义及阶级实质来通观章学诚"六经皆史"的全貌。通过具体论述认为,"六经皆史"是章学诚经世致用史学思想的核心,它是以持世救偏的姿态出现的,是封建社会后期的一种社会思潮,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37.
<大学>的思想主旨是"三纲领八条目",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朱熹在注释<大学>中提出"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大学>的纲领条目为华夏民族成员怎样做人成人设置了可行的三级路径,即一是成人的远级境界;二是成人的个体资质培养;三是成人的社会责任践履.<大学>的思想精神昭示出历史与现时代相统一的指导意义,满载着教人之法的常践价值.  相似文献   
38.
陆德明在对《论语》源流演变详细考述的基础上,阐明了自己的《论语》观。其《论语音义》一书,从字句、注音、释义、句读四方面对汉魏六朝的《论语》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保存了许多重要的《论语》研究史料。《论语音义》标志着《论语》学汉学系统的终结,在《论语》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9.
<论语>是儒学文化的源头.本文就<论语>中孔子言"孝"的文化内涵及历史和现实意义进行了阐释.笔者认为"孝"的文化内涵除了"善事父母"外,还应包括统治者的"慈惠爱民",从而体现了孔子所倡导的一种为政之道与成己之方.并且,"孝"的实践意义,致力于唤醒人们的道德自觉与对社会及家庭的责任感,无论古今,皆归于此.  相似文献   
40.
传统德治主义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治的理念孕育于夏商,诞生在西周初年.春秋战国时期传到民间后,经过儒家学派的阐释和发展,演变成为一种系统的政治理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传统德治主义重又回到官方哲学的地位上,遂成为后世封建政治的指导思想之一.这样一个发展演变过程,事实上成为古代社会政治文明进步的标尺之一.德治本是一种治国方法,后来拓展到社会职司的本质层次上.以德治国要求统治阶级明德慎罚,教化先行;要求他们以身作则,不懈于治;要求他们勤劳民事,以民为本,然而这些要求都是从主体方面提出来的.被治理对象--广大人民群众在传统德治主义中的主动地位是不存在的.缺乏来自于下层人民群众的参与,没有一个有力的法律监督机制做保障,这是传统德治主义实践失败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