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29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97篇
社会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7 毫秒
71.
学界对张载思想"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多有研究,不过从张载思想结构来考察则不多。张载构建的太虚与气体用不二、体用相资关系体现了对《易传》气化万物以及万物之性伴随气化万物的过程而产生观点的发展,同时按照《中庸》"天命之谓性"的"天→人"的下行路线实现了天道与人性的合一,即实现了太虚与人性的合一。张载思想"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之间体现出逐步深入的特点,它们对张载思想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2.
欧洲共同庇护制度(CEAS,以下简称“庇护制度”),是一套涵盖多项措施和立法的综合法律体系,是欧洲理事会为促进成员国在难民保护问题上进行协作的产物。作为庇护制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都柏林条例》是划分欧洲国家庇护申请审查责任的唯一法律依据,同时也代表了欧洲在难民和庇护问题上的根本立场。从申根体系发展到都柏林体系,再由都柏林体系过渡到与欧盟立法的并轨,经过近三十年的演变历程最终形成了“都柏林主义”———欧洲庇护制度的基本指导思想。从国际难民法的角度探讨“都柏林主义”的渊源、原则及内涵,可以分析出“都柏林主义”与国际难民法发生的抵触及其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3.
林孝宣 《求是学刊》2003,30(6):12-16
从主流看,李退溪继承了朱熹的人性由"本然之性"和"气质之性"构成说,也继承了朱熹的性是"未发"、情是"已发"的性情体用说,以及心统性情说;与此同时,他又把朱熹的理气"不即不离"发挥为"互为发用",把朱熹的性情"未发已发"说发挥为"互发"。从而使退溪之学带有了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74.
高永旺 《东方论坛》2004,(1):97-101
柳宗元与刘禹锡不仅在诗文方面有卓越成就,而且在哲学上亦不乏卓见.他们运用唯物主义观点揭露了神灵之天产生的原因,批判了天命之天的荒谬性.柳宗元的道德本有论与刘禹锡的人性善恶二重论在中国人性论史上是不可或缺的.他们哲学上的成就影响着其后中国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5.
在湖南自治运动中,青年毛泽东仿照美国"门罗主义"提出"湖南省湖南人之湖南"的"湖南门罗主义"口号,它的基本主张是"我们用心干我们自己应干的事"、"我们绝对不干涉别人的事"以及"绝对不许别人干涉我们的事",这一思想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中外地方自治思潮、严峻的国情、省情、民情及湖湘文化浸染下的湖南人刚劲强悍性格等多种因素合力作用促成的综合体,这沉重地打击了当时的封建专制主义和军阀割据,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总之,"湖南门罗主义"是一种近代中国的人民民主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76.
中国的"民粹主义"具有中国特色:在概念和含义上具有广义和狭义两层内涵;在其内容和特征上呈现出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时期两个阶段的"民粹主义"。且这两个阶段的"民粹主义"在其历史背景、理论来源、阶级基础及理论表现形式上有着重大的差别,与此同时两者又在对生产力的发展及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的忽视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是对中国"民粹主义"的一种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77.
20世纪美国哲学家奎因从分析哲学内部对分析哲学提出了质疑与批判,但他批判逻辑实证主义经验论的目的并不是要捍卫传统的形而上学,而是要在克服狭隘经验论缺陷的基础上,力求从新的途径上达到对形而上学本体论的真正消解。这个工作又主要是通过提出"本体论承诺"学说来展开的,奎因致力于将形而上学的本体论问题转换为语言学意义上的本体论承诺问题,实际上就是从实用主义立场出发对形而上学本体论的解构。  相似文献   
78.
1898年美西战争以后,美国通过"普拉特修正案"在政治上控制了古巴,通过签订"互惠条约"对古巴进行经济渗透,通过使"美国总统特别代表"成为古巴的实际独裁者,更进一步加深了对古巴的控制.  相似文献   
79.
学界一般总将“孙文学说”(知难行易)理解为一个问题: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事实上,孙文学说包含着两个观点:1.强调实践的重要性;2.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实际上他在主张某种形式的“知行合一”。同时,作为文本的《孙文学说》在表述上含混、复杂,又是充满洞见的;分析其中的事例,至少从六个方面揭示认识的环节或认识论的可能维度:1.“行先知后”意义上的“知难行易”;2.“知为行导”意义上的“知难行易”;3.“知后须行”意义上的“知难行易”;4.“行为知始”意义上的“知难行易”;5.“默会知识”意义上的“知难行易”;6.“知多行少”意义上的“知难行易”。然而,不容否认的是,孙中山在此文本中的“知难行易”的含混表述的确给读者理解他的思想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但是,仅仅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孙文学说”包含了丰富的认识论思想发展的契机,其价值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80.
《论语.颜渊》篇的"颜渊问仁"章所提出的"克己复礼为仁"命题,是孔子论"仁"的总纲。古今学者多通过对其中"克己"、"复礼"、"为仁"三个思想要素的诠释,阐述孔子的思想。但是,从该章所包含的"仁—礼"、"人—己"这两层关系入手探究孔子的"仁学"思想以及他所追求的"仁"与"礼"、"人"与"己"相统一的理论目标,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在周礼已经空洞化、形式化的情势下,孔子要"复"的"礼",是由他赋予了"仁"的内涵并以"仁"加以整合的"礼",而不是人们所说的"周礼";在"人—己"关系中,孔子强调"为仁由己",特别重视"己",凸显了对儒者"为仁"的自觉与自信的要求,表现了儒学重视人的主体性和实践理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