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篇
民族学   9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59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336篇
社会学   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51.
讨论了杜甫七律首尾联中似对非对的对仗现象.认为之所以有这些特殊现象出现,一方面是因为受对称平衡传统文化习惯心理的影响,诗人不得不对仗;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诗人想摆脱过于讲究对偶平衡的诗赋传统,寻找一种既可灵动地表达诗意又不丢弃诗歌形式之美的对仗方式.  相似文献   
52.
咸丰帝师杜受田在朝政中建树不多,不为人所熟知,死后却获得清代文臣中地位最高的谥号"文正".这并非偶然,其人一生在"生"、"试"、"事"、"逝"等环节上,其实皆有成就其地位的重要因素,这应为我们所注意.  相似文献   
53.
Recent scholarship explores the relevance and canonical status of W. E. B. Du Bois in sociological theory; yet less is said about his contributions to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This paper interrogates the emerging meaning of W. E. B. Du Bois for sociology, and the nature of his canonical incorporation. We explore the less “official” dimensions of Du Boisian theory, and in particular two of his contributions to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double consciousness and autoethnography. In the last part of the paper, we suggest that Du Bois's incorporation into the sociological canon can be viewed as a process of “centering,” and argue that this form of sponsoring of Du Bois's work can elevate some interpretations of Du Bois to the detriment of others.  相似文献   
54.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杜甫诗歌在英美世界的传播与接受越来越引起关注。通过统计近十年国内中文期刊(包括会议论文集)涉及到杜诗在英美世界的传播与接受类文章,从翻译对话性角度出发,对杜甫诗歌进行回顾和评价,并对杜诗学未来的发展和具体实践进行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55.
邓肃是宋南渡时期著名谏官和爱国诗人,诗词文兼擅。其诗歌创作师承多家,而受李白、杜甫沾溉最多。南渡前邓肃以学李白诗为主,诗歌豪纵俊爽、磊落旷放;南渡以后,则以学杜甫诗为主,诗歌沉郁顿挫,雄浑劲健。他学习杜甫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实录"的诗史精神和以史笔入诗的艺术表现手法,把个人身世之叹与抒写家国之痛密切结合,诗歌充满忧患意识与感人力量,比前期追踪李白的作品更显厚实、凝重。在杜诗接受史上,邓肃的创作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56.
今年是"诗圣"杜甫诞辰1300年,"杜诗学"研究领域理应努力通过当代中西学术的汇通和中西诗学理论的契合,以新的研究视角深入审视杜诗艺术的特质,不应视之为玄妙的"奇变"或"天机"。运用当前国内外文学批评界悖论诗学理论来考察,杜诗艺术在句法意象组合方面具有典型的诗学悖论特质,亦即前贤诗评家所谓的"新变"或"格变"。当代"杜诗学"的构建理应展开悖论诗学的新视阈,多层次地深入阐释杜诗艺术的奥秘与魅力,使之真正成为一门国际化的学问,以有利于在世界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增强中国传统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57.
杜子春音和二郑音,无效音切的比例相当高。除读为外,杜子春音和二郑音都不是杜子春和二郑注的,而是陆德明注的。  相似文献   
58.
气候与戏剧、小说人物的关系这个属于文学地理学的研究范畴的问题,过去鲜有人探讨过,这里所讲的戏剧小说是指那种抒情色彩比较浓郁的戏剧小说。文章以《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和《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为例,分析了她们的性格、命运的转变与特定时间和地域的气候(物候)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9.
以《新闻深一度》为例,从对话扩展和对话压缩两个方面对互动性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介入特征进行探讨。在对话扩展上,《新闻深一度》具有众多参与者通过多媒体方式使用引发资源、问句式引发资源多分布于主持人话语和画外音中、摘引资源多出现在画外音中的特征;在对话压缩上,该栏目具有否定资源多分布于嘉宾话语中、对立资源多出现在主持人话语和画外音中、一致资源只出现在主持人话语中的特征。  相似文献   
60.
杜诗自注与诗歌境域的开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杜甫诗歌的自注作为中国诗歌自注体的早期代表,记录下了与诗歌创作相关的丰富信息,充分发挥了诗歌自注体的辅助功能,诗与注的紧密互动对杜甫诗歌的情志表现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杜甫再次介入诗歌进行自我诠释的动机反映了诗人对创作的自省心理,流露出其多方开拓新境的诗学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