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8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21篇
管理学   20篇
民族学   44篇
人口学   24篇
丛书文集   448篇
理论方法论   115篇
综合类   2100篇
社会学   64篇
统计学   2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207篇
  2013年   125篇
  2012年   177篇
  2011年   213篇
  2010年   146篇
  2009年   150篇
  2008年   177篇
  2007年   149篇
  2006年   209篇
  2005年   223篇
  2004年   193篇
  2003年   244篇
  2002年   119篇
  2001年   114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51.
挖掘改革开放的世界社会主义意蕴,对于提升改革开放的自觉、自信与把握世界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不仅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且为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发展、实践推进与制度文明提供了经验借鉴。首先,改革开放是对人类解放的当代诠释,凝聚了世界社会主义的价值共识与实践旨归;其次,改革开放开创了“命运共同体的社会主义”新形态,为世界社会主义迈向“真正的共同体”铺就了可行进路;再次,改革开放彰扬了马克思主义的正义逻辑,为全球正义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构建奠定了基础;最后,改革开放是对人类文明的新拓展,有效地释放了世界社会主义的新文明属性,引领着世界社会主义文明的时代趋向。  相似文献   
52.
党的十八、十九大均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十九大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的出台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但公众的参与程度与许多因素有关。在积极发动和鼓励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可发挥新媒体协商平台的作用,提高新媒体的回应能力,为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公众应借助新媒体互动平台的功能,进一步提升生态意识,践行生态行为,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环保组织要发挥新媒体的聚焦作用,推动环保组织的成长壮大。  相似文献   
53.
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抓好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和我国传统的儒家、道家文化根基中的生存智慧作为哲学依据,是顺应时代要求的新论断。这个思想有着生态自然观与生态经济观相统一、规律性与目的性相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思想特点。有此思想指导,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然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5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如何从新的角度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研究走向纵深的必然要求。通过生态思维方式,基于生态学研究理论与方法,运用开放性、预见性、和谐性的思维视角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领悟普遍联系性、永恒发展性、对立统一性等特征。运用生态思维方式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5.
The Chinese road has deep historical roots. Its most striking feature is that it is marked by historical continuity rather than rupture, and the main force behind this continuity is its intrinsic dynamism and vitality. Unlike the paradigm of Eurocentrism or “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 the comparative analytical paradigm discovers China through long-term comparisons with corresponding countries in the same time and space in an effort to find positive elements in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road and to refute the long prevalent theory of Chinese stagnation. Seen over the course of world history, the impetus for the creation of the world’s most brilliant agrarian civilization was endogenous. This impetus was not a momentary “explosive force” but a sustainable institutional drive whose main constituents were the independent farming household, endogenous government capacity and adaptive national governance. In addition to the main theme of “permanent change,” Chinese development had a secondary theme of “cyclical change” which cannot be ignored. The roots of Chinese development are buried deep in the genes of this agrarian nation in the form of sticky institutions, bureaucratic inertia, arbitrary power, etc. Historical continuity provided a foundation for China’s creative r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in modern times, ultimately laying down a socialist development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lthough this remains an unfinished relay process.  相似文献   
56.
ABSTRACT

In ecological studies, individual inference is made based on results from ecological models.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sults requires caution since ecological analysis on group level may not hold in the individual level within the groups, leading to ecological fallacy. Using an ecological regression example for analyzing voting behaviors, we highlight that the explicit use of individual-level models is crucial in understanding the results of ecological studies. In particular, we clarify three relevant statistical issues for each individual-level models: assessment of the uncertainty of parameter estimates obtained from a wrong model, the use of shrinkage estimation method for simultaneous estimation of many parameters, and the necessity of sensitivity analysis rather than adhering to one seemingly most compelling assumption.  相似文献   
57.
当前,我国消费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日益被异化为“病态式消费”模式,这使得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遭到了严重破坏,甚至生态系统也面临着崩溃的危险。我国新富群体缺乏正确的消费观念,加上西方消费主义影响,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实践证明,只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克制消费欲望、调整消费行为,才能建立生态消费模式,才能符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8.
文章指出了目前高校学生公寓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9.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历史语境推动了四次大的文明复兴运动,其中中国文明的复兴是极为重要而独特的。中国文明是人文文明,其基本特征是以辩证理性为指导,与多元文明相融合的创新精神。中国文明的复兴将对世界产生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0.
丸山真男在《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一书中,运用西方理论研究日本古代思想史,引发了其理论上的两难困境。他将这种困境产生的原因归结为成书的时代背景和写作动机上,即为了反对"二战"期间狂热的日本主义"超越近代论",对抗法西斯主义。而韩东育的研究表明,丸山真男并未真正摆脱日本主义的束缚,在其思想中潜伏着另一种学理上的日本主义。然而,无论是法西斯分子的日本主义,还是丸山真男的日本主义,都根植于日本的周边文明性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