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民族学   5篇
丛书文集   30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143篇
统计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撒尔嗬"是至今仍广泛流行在清江流域土家族中的古老丧葬仪礼,本文将其表现形态、逻辑重要主题与欧洲的狂欢节进行比较,从民间文化的角度揭示出其狂欢节性质.  相似文献   
12.
借由《易传》“形而上者谓之道”翻译“metaphysica”,形成了现代中文哲学概念“形而上学”。这个现代中文概念的制造以对《易传》语境及其易道思想的多重截取为前提。本文通过回溯《易传》原文的语境及其道器一如思想,尤其通过“而”的虚词解释学,指出:metaphysica的对应物乃是“形上学”,而“形而上学”则是有待重新开端的道学。  相似文献   
13.
八股文导源于宋代而盛行于明清,在明清两代,八股文是读书人猎取功名的唯一手段,八股文禁锢着读书人的思想。《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是一个本性善良、豪侠仗义之人。他虽然二十多年科场不利,但仍然将举业作为他人生唯一的目标。他是八股科举制度的虔诚信徒,他真诚地捍卫举业,最终成为八股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4.
《赵氏孤儿》是我国最早传入欧洲的戏剧,也是18世纪唯一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18世纪的英国至少有3个《赵氏孤儿》的改编版,分别是1741年威廉·哈切特的《中国孤儿:一出历史悲剧》、1756年托马斯·富兰克林翻译的伏尔泰的《中国孤儿》和1759年亚瑟·谋飞的《中国孤儿》。这3个版本借鉴了原作不同的情节,表达了改编者不同的诉求。考察这3个改编版本,可以揭示中国戏剧与英国戏剧的融合,让我们在一个侧面了解《赵氏孤儿》在18世纪英国的传播状貌。  相似文献   
15.
内洞 山会议是琼崖革 命在危急关头 召开的一次会议 。会议解决了3 个重 大问 题:1 .在政 治上,纠正了“城市 中心论”的错误 ;2 .在军事 上,认识了游击 战的特殊 意义;3 .在 组织 上确立了冯白驹 的领导地位。会议 具有重大的历 史意义:1 .挽救了琼崖党 组织和革 命;2 .形成 了以冯白驹为首 的坚强的领导核 心;3 .开 创了琼崖革命的 新局面。  相似文献   
16.
《理想国》中的苏格拉底有两种不同的叙述形式。一种是纯粹的哲学推理式叙述,一种是饱含形象的诗意叙述,它们分别指向不同的对象。在伊尔神话中,苏格拉底一方面用诗的形式来吸引大众,另一方面又要使这种吸引保持它的哲学导向。诗的体式的采用、对神话的改造、言语叙事的含混都是他试图缓和这种冲突的精湛技巧,这使这则神话充满了张力。  相似文献   
17.
百年来的二晏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不管是从数量上看还是从质量上看都是引人注目的,这些成果主要表现在二晏生平思想的研究和二晏文学作品的研究;然而其依然在六个方面存在着遗憾和不足.为了更好地推动下一步的更深入一层的研究,因此很有必要对二晏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  相似文献   
18.
《风》、《雅》、《颂》在题材内容上,在形象塑造、比兴手法以及语言艺术等诸多文学性因素上,都体现出它们在文学性分布上的不均匀,形成由《风》而《雅》、由《雅》而《颂》三个组成部分间的文学性层层递减的现象,构成一种梯式的结构。诗歌来源、作者及创作动因、描写对象等差异是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描写了很多商业活动和各类众多的商人形象,小说中阐述了商人对价值观念的独特理解和认识,诠释了诚信观念是仁义道德的折射和社会交往的追求,可以从儒家伦理道德的影响、商业活动本身的需求、社会交往以及作家自身的创作理念等方面观照小说中商人诚信观念及其产生的渊源,以及商人对诚信观念的守成.  相似文献   
20.
刘克 《南都学坛》2003,23(6):58-61
二月河对康雍乾三朝盛世的速写是极为独特的,将身体与三朝圣君的文韬武略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小说文本体达出新的审美趣味和风格,刷新了读者阅读的视野,与当下文化有许多脉息呼应之处。近年来评价二月河清帝系列小说的文章虽然如雨后春笋,但很少有人关注二月河在小说中着意设置的生命压抑和身体狂欢这一重大命题,从而在一定意义上削减了二月河创作成就的考量。二月河小说文本对这一问题的阐释,既是对生命压抑的颠覆,更是文化多元背景下的一种写作策略。他对历史小说在契合市场规律和读者需求方面所做的审美探索,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学术空间,值得学界及时深入地去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