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38篇
社会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31.
古典哲学是知识论哲学 ,现代哲学是生存论哲学。康德的先验哲学兼有古典的知论论和现代的生存论两重性。其中 ,作为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之中介的审美及目的论的第三批判和作为历史理性的第四批判具有突出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32.
卡夫卡的代表作《变形记》描写的是资本主义社会里“异化”了的人物形象;要理解其内涵和意义,就应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关系:1、主人公格里高尔同上司的矛盾关系;2.同家庭的关系;3.同自己“变形”的关系。  相似文献   
33.
人的感性活动视域中的“有”“无”之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无"之辩是中国哲学中持续不息的主题,在现代西方哲学中海德格尔也深入地讨论了"有"无"问题。从"人的感性活动"角度看,"有"无"及其相互转化涉及人的感性活动的现实境况、社会化程度的提升和社会空间的扩展、自觉程度的提高、历史传承和历史连续性的加强、民族自觉意识的发展和观念引导,涉及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34.
作为中国“第三代”诗歌代表诗人之一的于坚,其诗学理论中渗透着很浓的存在主义血液。而存在主义与瑞典雕塑大师贾科梅蒂之间也牵绊着难解的情缘。于坚与贾科梅蒂机缘巧合地通过存在主义牵线搭桥,进行着跨时代、跨地域的心灵交会:贾科梅蒂求“慢”的哲学、不停歇地艺术追求为于坚所推崇并影响了他的艺术观;两人在对存在的追问中、对生与死的思考中交流对话;又不约而同地走在归家的途中、返乡的路上。  相似文献   
35.
运用存在主义的"自欺"和"自由"等理论,联系《小城畸人》中作者对于"真理"与"畸人"的态度,分析畸人形成的两个阶段:从"自欺"到"自抑";通过俄亥俄州温士堡小城的象征意义和主人公乔治.威拉德的最后离去,指出乔治的离开预示了一个新的畸人的形成。该小说集所揭示的主题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36.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著名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发表于1930年4月.小说的主线是一桩惹人痛心、婉转离奇的爱情故事,一来揭示了女主人公艾米丽对于爱情偏执狂热的态度,又向读者反映了女主人公艾米丽遭遇悲惨与不幸的一生.整篇《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因此本篇论文在探究了当时时代背景的同时又结合法国哲学家萨特的存在主义学说,挖掘出这样一段举世无双的爱情背后真正地历史渊源与社会因素,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一个有价值的积淀进行更深的思考与研究.  相似文献   
37.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与存在主义关于人的问题所做思考的分析比较,得出两者在有关人的重大问题上的思考存在着深层一致性,即思维方式的一致性,从而为研究和探讨马克思有关人的理论问题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38.
和谐是人类自产生以来就一直追求的崇高理想,但对和谐观念的理解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传统哲学将物质与意识、思维与存在割裂开来,在此基础上以还原论的方式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从而造成了自然本体与精神本体的抽象对立,以及思维方式上的主体性原则与客体性原则的互不相容。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现代哲学根本超越了传统哲学的局限,强调人与世界的内在统一,将和谐理解为对人类生命局限的不断超越以及生命境界的澄明,从而展现了人类思想的新向度,表现为一种内在超越的和谐观。  相似文献   
39.
"精通现代叙事艺术"、以"冰山原理"著称于世的美国作家海明威,不但是一位小说艺术的风格大师,而且是一位密切关注人类生存状况、积极探索人生道德准则的严肃而深刻的思想家.他的成就,不仅在于他以一个诚实的摄影师的权威将彼时彼地的事物记录下来,他还使我们窥见了永恒的普遍的真理.海明威对战争、暴力、失败、横死的感悟,加深了人们对人生悲剧性的认识;他所倡导的道德准则和"打不败"精神则赋予了世界一种新的意义,从而以一种形象化的方式表达了存在主义哲学的现代内涵.  相似文献   
40.
本文在用"生存论"视角解读了《狂人日记》中狂人的言行后认为:他的言说是醒过来的人的"真"声音,其"突外"后在常人世界的"归化"是一种生存方式;他的存在已成为中国封建礼教和旧文化秩序的一个他者性参照系,并体现了鲁迅直面现实和超越现实的双重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