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1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9篇
民族学   6篇
丛书文集   97篇
理论方法论   22篇
综合类   422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8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51.
实证方法是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向人文社会领域渗透的结果 ,是近代以来学术研究的主体方法。可证实性原则是实证方法的核心。经由严复、梁启超、王国维的介绍 ,这一方法在民国学术界得到了广泛传播 ,影响及于每一学人。胡适、冯友兰、金岳霖在此一方法的基础上吞吐中西、融会创新 ,构建起各富特色的学术体系。经过实证方法的洗礼 ,传统思维方式获得了改造 ,科学思想与方法深入人心 ,民国学术也因此焕发出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52.
本文概括地介绍了歌德在中国的接受史与歌德译介和研究的现状。详细地介绍了冯至对歌德研究的贡献;论述了冯至的歌德研究方法是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洋为中用”的思想指导;阐述了冯至的歌德研究的学术价值及其社会影响,其中强调,他的研究扩大了歌德研究的范围,增进了我国学术界对歌德的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交给读者以理解歌德的钥匙,使歌德在中国经历第二次普及。因此,如果把五四时代的歌德研究称之为“郭沫若阶段”,那么可以将解放以后的歌德研究称之为“冯至阶段”。世界正处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资本主义消费社会忽视精神文明、追求物质享受、见物不见人的现状,冯至对歌德的人文精神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3.
冯友兰对“仁”的诠释主要有三种方式:起初受新实在论影响以“新实在论”解释“仁”,解放后在“左”倾思想的影响下以“阶级观点”分析“仁”,新时期以“辩证观点”阐述“仁”。这三种方式对仁的理解虽然各有特点,但又共同体现了冯先生深受西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4.
洛阳水席与民间传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洛阳水席是豫菜的一个分支,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也是中国迄今保留下来的历史最久远的名宴之一。其每道菜,都是民间传说的历史。同时,水席的每道菜都是文化的,都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55.
《庄子.秋水》中“知之濠上”所云,学者少有确论。本文以“知之濠上”一段叙述为例,尝试梳理庄子学说的认识论含义,认为“知之濠上”具有五种可能的解释,其真义是对形式逻辑方法的抛弃和对直觉认识论的肯定。  相似文献   
56.
《仁峰集》所载丰富史料显示出明中叶徽州地区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激烈变化。政治方面体现在赋役的改革和基层管理体系的调整。经济方面体现在职业的选择,业贾和习儒并举,在儒贾互动的过程中,儒贾观达到一种新的平衡。社会方面体现在宗族世婚制依然盛行,又有所松动。《仁峰集》所载史料反映了当时徽州社会的一般特点,对阐释整个明中叶社会的不少问题亦具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57.
北宋熙丰时期以司马光为首的洛阳诗坛以其文化特性而为人瞩目,承载了政治、思想学术等文化意义的洛阳诗歌的形成,与司马光、邵雍等洛阳诗人的政治家、道学家身份和他们的并非纯文学意义的诗歌观念有关。本文对洛阳诗人的诗学观念进行了梳理和探讨,认为他们总的倾向虽然是重道轻文,但并不否定诗歌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性  相似文献   
58.
冯天瑜先生认为:神话资源转化与其他传统的、古典的资源转化一样,具有文化延续的必然性;神话资源转化过程有一个诠释学问题,在诠释学范畴内讨论神话资源转化,必须警惕两种倾向,一是过度诠释,二是否定诠释的可能性;神话资源转化既要坚持资源的本真性,又要坚持资源在当代的可转化性,只有如此,神话资源转化方能产生积极的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59.
在 2 0世纪中国的现实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上 ,茅盾和胡风代表着不同方向。他们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之间存有对立和冲突 ,但却都重视文学的审美本质 ,是从不同角度对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拓展和丰富。而在特殊的政治氛围之下 ,处于实用与审美不可调和的逻辑张力之间 ,茅盾和胡风在各自的文艺理论中所暴露出来的局限性同样引人深思。比较他们文艺思想的异同 ,对于我们今天更加深刻地认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也有助于我们对现实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发展做出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60.
本文主要分析了冯文炳在诗歌审美上的独特取向,着重阐述了其重视诗情、重视诗歌的意蕴等审美观点,以及反映到创作中的禅味十足、追求物我合一、物我交融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