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6篇
人口学   10篇
丛书文集   31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201篇
社会学   31篇
统计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3 毫秒
21.
文章介绍了作者感受到的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教学运行与管理以及德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基本情况,分析了慕尼黑工业大学及德国大学的特点,如学制、学位授予、教学组织等,以期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2.
Patterns of language maintenance and shift among historical German-speaking North American Amish and Mennonite communities reveal ways in which these groups have utilized language to encode and mediate group identity. The Old Order Amish and the Old Order Mennonites have maintained German to resist secular authority, to remain separate from the dominant society, to preserve the traditions of their forefathers and, above all, to mark themselves as Old Order. More liberal groups have shifted to English to demonstrate a commitment to evangelism and a rejection of Old Order practice. This paper supports the view that individual communities may actively direct language change. Guided by an ideology that invests particular patterns of language use with religious significance, each Amish and Mennonite community determines its own linguistic fate.  相似文献   
23.
The paper examines one of the major metalinguistic debates in post‐war Germany: the debate about the influence of English on German, an issue which was raised in the 1990s in the German media and has dominated media discussions on language ever since. The analysis demonstrates that the debate is deeply embedded in current socio‐political discourses as well as in long‐term discursive traditions concerning, on the one hand, the socio‐political changes following German reunification in 1989/90, which involved a revision of the concepts of nation and nationalism, and, on the other, the genesis of the concept of nation, which is closely bound up with the history of the educated bourgeoisie and the process of standardisation as well as linguistic purism. It is argued that the debate on Anglicisms, as is the case in many other metalinguistic debates, cannot be regarded in isolation from the socio‐polit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context of historical usage within which it is embedded.  相似文献   
24.
中德跨文化商务谈判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德之间贸易、经济合作的飞速发展,中德跨文化商务谈判已变得日益频繁。为了研究中德商务谈判行为,笔者在德国组织了110组的中德跨文化商务谈判模拟,并对该数据进行了量化分析。分析结果揭示出,在中德跨文化商务谈判中,谈判者的个人特征对谈判者的策略选择发生着影响;同时,谈判者的策略选择对谈判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在谈判中保持良好的谈判气氛和高度忍耐力对于取得好的谈判结果也非常重要。对数据结果讨论之后,文章概括了中德跨文化商务谈判的一些基本特征,并给出了相关的现实操作启示。  相似文献   
25.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篇《费尔巴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重要文献,但手稿在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并未发表。目前对该篇手稿的编排已经有了不下十个版本。可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版(MEGA2)的编者陶伯特等人推翻了“把手稿编辑成一部著作”的传统,将《德意志意识形态》变成了由若干独立的文稿组成的论文集。这种实证主义的编辑“新思路”与西方马克思学“解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意图一脉相承,实际上否定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确立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思想史地位。但《费尔巴哈》篇的手稿包含了马克思、恩格斯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起草《绪论》的两次尝试,即从历史的前提(“现实的个人”和物质生产)以及人类历史的具体发展过程(所有制形式)这两个角度出发,正面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因此,必须在正视上述文本学事实的基础上,把《费尔巴哈》篇编排为一个完整的文本,而不是独立文稿的结集。  相似文献   
26.
2005年,“《德意志意识形态》文献学研究及其现代价值暨第二届广松涉马克思主义哲学国际研讨会”在中国南京召开。会上张一兵对广松河出书房版相对以往《德意志意识形态》版本的优势进行了无条件的赞扬。但是,由于广松涉未能理解MEGA2版中异文一览的核心部分,即“改稿过程一览”中的异文标注,没有将阿多拉茨基之后四十年对草稿的解读、特别是关于改稿过程的研究成果的核心部分吸收到河出书房版之中,使研究史的水准倒退到四十年前。张一兵在对广松涉进行上述评价时,也没有过目MEGA2试编本中关于异文标注的核心部分,并以那样的眼光来确认广松河出书房版的局限。参加该次会议的日方代表小林昌人,尽管在补译的岩波文库版中已作出调整,但并未言明。在此问题上,涩谷正版是作为消除包括广松河出书房版在内的迄今为止的日译本的共通的致命缺陷的版本出现的,并且其调查结果也与MEGA2试编本的“改稿过程一览”的成果相一致。依据有缺陷的版本进行研究,成果中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告知问题的本质,以推动真正的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27.
赵天成 《求是学刊》2004,31(3):37-42
德国古典哲学是由近代认识论思维范式向现代人类学思维范式转换的过渡和中介。作为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的黑格尔哲学,从人学指向的出发点、辩证方法、理论面向实际的合理内容等诸方面都生动体现了这一哲学与现代人类学思维范式的逻辑关联。在这方面,黑格尔的独特贡献是无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28.
2005年以来,广松涉《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引发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其中,鲁克俭依据西方马克思学的“最新成果”批评了该书“代译序”作者所持观点的历史“陈旧性”。其实,作者并非没有注意到陶伯特等人的这些新资料,只是坚持认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文本研究不能简单地建基于马克思学之上。对于马克思主义者来说,经典文本的理解和基本编排方式,不仅仅是文献的结构问题,还涉及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问题。至于日本学者大村泉等人认为的广松涉没有理解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最新成果,并且审订者对广松涉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评价过高等问题,必须指出,译介广松涉是因其在国外马克思主义学术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更是由于他是一位自觉进行东西方对话的思想大师。中外学者的这些不同意见表明:必须认真谨慎处理西方马克思学的文献学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的文本学研究之间的复杂关系,重要的是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内在理论逻辑的认识,并用当代中国最重要的实践成果推进这一科学思想运动。  相似文献   
29.
德国大学终身教职制度伴随着德国大学的出现和发展而逐步形成和不断完善。终身教职制度是德国大学学术自由和学术繁荣的重要制度保障,然而,随着国内以及世界高等教育的变化和发展,这种制度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批判,联邦政府和大学为此进行了一系列针对性改革,这些对我国大学不断深入的人事制度改革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都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0.
良好的存款保险制度对维护金融稳定、防范金融危机和保护存款者利益具有重要作用。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制度和德国非官方自愿存款保险制度是世界上存款保险制度的两种基本模式,德国的存款保险制度体现出附带有强制性的自愿式模式特征;美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具有典型的强制性特征。对美、德存款保险制度包括存款保险体制、存款保险机构组织模式、投保方式和投保机构及保险范围、存款保险基金来源、存款保险赔付金额及保险费率管理进行比较研究,结合我国实际,对我国存款保险制度进行了初步的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