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56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79篇
社会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61.
对马克思来说,黑格尔的重要性在于:他打破近代哲学主客分立的内在性论域,提出在历史过程中重建主体与客体的同一性,由此提供了现代性自我理解的一种重要哲学形式,为马克思探索新哲学道路准备了思想前提。但黑格尔把整个问题变成抽象的思辨问题,坚持在思想中解决该问题。马克思则立足于唯物史观,把由黑格尔开发的现代性自我理解问题变成一个政治问题,即通过革命的实践活动去改变世界和历史。卢卡奇和科耶夫对黑格尔哲学的解读,对理解马克思和黑格尔之间这种传承与批判的内在逻辑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2.
作为思辨哲学大师的黑格尔,构筑了一个哲学的世界历史体系,可称为“精神”的世界史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人类自由意识由隐到显,最后完全实现“绝对精神”所要求的自在自为主线,完成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63.
在柏拉图和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整体主义思想占有着重要地位,它们如何指导哲学家构建一个理想社会秩序,这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立足于柏拉图和黑格尔所处的时代背景,考察各自整体主义产生的渊源,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认为柏拉图和黑格尔在变化的社会环境中都尝试去构建各自的理想国,两者实现了历史的合拍。  相似文献   
64.
康德认为没有所谓“纯粹”的美学,从而隐约地表现出了对审美的实践维度的构想,但由于他拒绝赋予美学以一个外在的客观的目的而未能完成。黑格尔明确地予美以客观的目的,即“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但他的美学所表现的乃是一种哲学思维的理念,没有人人切实皆有的“感”、“觉”或“悟”,不合审美的感性特质,审美的实践维度之建立的愿望仍然落空。中国传统美学则始终把涵养人人生命中所具有的道德实体“心”、“性”作为审美的客观目的,同时它给以人格修养工夫这样一个切实的实践理路,从而建立起审美的实践维度。  相似文献   
65.
卢卡奇的本体论思想主要来源于黑格尔的历史本体论和马克思的社会存在本体论,卢卡奇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社会存在本体论,只有向着马克思的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复归,才能从根本上代表当代本体论研究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66.
人是现代人文思想的基本范畴。近代西方哲学无不从"人"的概念发问,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黑格尔把抽象的人格作为具有实在性的社会市民的可能性,并以做国家公民的形式使可能的人格必然地成为现实的个体。但是,关于公民的论述并不说明黑格尔坚持了非个人本位的国家概念,也不能成为反对天赋人权的法西斯主义理论来源。现代世界中,人只有扬弃人格的抽象可能性和市民的现实偶然性,成为国家公民,才能达到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具体有机统一,才是现实的人,并使权利与义务获得现实的承认。  相似文献   
67.
黑格尔不是“客观唯心主义者”,而是一位物质主义者;早期物质主义者坚持物质本体论并形成了经验知性方法论,其缺陷被贝克莱利用并发起质疑和攻击;康德在休谟物质主义基础上否定了本体论并确立其批判知性方法论,但其在主体与客体、知性与理性关系上却是分割的。黑格尔从主客体统一的角度确立了人的主体性,从而以自由精神原则论证和构建了理性物质主义的资本主义哲学观和思辨辩证法。  相似文献   
68.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认为唯物辩证法的研究方法是从"抽象"到"具体"而不是从"具体"到"抽象",马克思以此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将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割裂开来,没有从整体上考察资本主义的社会生活。基于此,马克思进一步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实质,在社会历史领域坚持了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69.
在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中,市民社会发生在伦理阶段中家庭解体之后。家庭的解体使伦理精神丧失,从而使个人的任性获得了自由,特殊性原则成为普遍的原则。市民社会是有限性和偶然性的领域,各种冲动、任性和情欲作为需要的形式充斥其中。因此,需要的体系就成了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值得我们给予其特殊的关注。  相似文献   
70.
自然美则是黑格尔美学体系的薄弱环节,他对自然美的态度是前后矛盾、摇摆不定的,对自然美本质的分析也存在明显的逻辑悖论。反思黑格尔的自然美观,无疑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他自然美论的缺失,也促使我们对自然美更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