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0篇
  免费   33篇
管理学   9篇
民族学   40篇
人口学   8篇
丛书文集   179篇
理论方法论   46篇
综合类   518篇
社会学   34篇
统计学   9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71.
何蓉 《社会》2005,25(3):167-186
在资本、商品与信息在世界范围内流通的全球化时代,一个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来自不同社会与不同文化传统的人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方式面对这个时代,并且在保持差异的前提下和谐相处。之所以出现这个问题,是因为全球化时代的技术进步与创新改变了物质生活的样貌。但是,“大量传送而无社会中介”的信息未曾将第三世界贫民窟的居民的行为变得像好莱坞电影中的男女主角一样,却使他们感到陌生、吸引、迷惑与无助。实际上,这大概是所有人的困境。在四处流传的信息中包含着如此多样的行为方式,以致于人们只好转过身去,在“某种文化遗产、某种语言、某种…  相似文献   
72.
战后20年文学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万华 《文史哲》2004,(5):62-68
以"战时8年文学"和"战后20年文学"的思路替代以往的"40年代文学"和"17年文学"的思路,能立足于完整意义上的中国文学,打通原先被分割成"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两种时期"文学间的内在联系。在战后东亚现代性曲折展开的背景下,1945年至60年代后期的中国文学,构成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的文学各有其流变脉络,战后香港文学在意识形态对峙中开始其文化个性和文学品格的寻求,战后台湾文学突破国民党政治高压,在文学思潮引发的文学传承和转换、创作多元典律的构建等方面呈现出影响中国文学整体格局的重要走脉,战后中国内地文学则开始了原旨意义的延安文学理想和激进实践的延安文学理想间的复杂纠结。这些流变恰恰呈现出战后中国文学的共同性,并从整体上构成了一个进入"民族新文学的自觉自立"前的过渡时期,其蕴含的丰富课题及其实践,初步形成了中国文学分合有致的多元格局;所提供的文学范式,则包含着民族新文学面临政治困境、经济转型、社会变革作出各种应对的历史经验。这种视野中的40年代至60年代的中国文学史,其丰富性和历史传承性,提供了20世纪中国文学历史整合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73.
《史记》和以往史书的一个很大不同就在于作者在叙事时体现出的民间视角,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个人行为的关注,二是用民间道德评价人物事件,三是"爱奇"的民间趣味。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和作者时代下层社会人士进入到政治决策层的社会现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4.
社会主义定型化是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提出的一个理论命题。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的过程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定型化作出了新贡献,其定型化贡献主要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地位、发展观、本质属性、历史方位、对外发展道路、执政党建设等六个方面。这些贡献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新世纪新阶段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了方向和要求。  相似文献   
75.
本文探讨司马迁如何运用图书文献写《史记》的问题。司马迁利用皇家图书馆的有利条件,秉承家学渊源,有计划地阅读了大量的六经异传和百家之书,并实地考察天下历史地理,成为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在此基础上,他博采经传百家材料,自铸一家之言,写成了《史记》这部史学的宏篇巨制,表现出既善于吸取又长于创造的大家风范。  相似文献   
76.
张雷声 《学术界》2012,(3):144-153,286,287
《资本论》的创作过程是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开始,经历了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确定、理论体系的构建,最后明确为写作《资本论》“四卷结构”的过程.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过程,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并论证其科学性的过程.唯物史观的创立及运用,使马克思在对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结构研究中,逐步明确了《资本论》的研究任务,《资本论》“四卷结构”的形成是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结构整体拓展的重要方面.唯物史观的创立及运用,也使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创作中,逐步明确了研究对象,并把对社会生产关系的分析放到了社会矛盾运动的整体中.  相似文献   
77.
关于中国环境史的兴起和学术渊源,中国学者已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并形成了两类典型的叙述.在此基础上,值得进一步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看待国外环境史的引入以及此前中国学界许多领域所涉及的相关研究对于当前中国环境史学科建构的意义.如果说,国外环境史成果为我们展示了构建环境史学科框架的蓝图,那么,中国学者的相关研究则为我们提供了建设中国环境史学科的基石和砖瓦.迄今,中国环境史学科大厦尚处于设计之中,其建设必将是一项巨大、艰辛的工程.  相似文献   
78.
杜文秀长期得不到公正评价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学界对其政权建立和建树缺乏了解。本文从九个方面,阐述了杜文秀起义原因和在政治、文化、民族团结及农工商各业取得的骄人成绩,以帮助读者加深对这一农民革命政权的了解。  相似文献   
79.
在历史哲学中 ,卡尔·波普尔针对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提出了“反历史决定论”的观点。波普尔认为 ,社会历史不存在客观发展规律。波普尔试图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差异性 ,社会现象非重复性、人为性特点入手来否定社会历史规律的存在 ,这是片面地、机械地来理解规律性。波普尔把科学知识视为历史进程的决定因素 ,颠倒了社会实践与科学知识的关系。波普尔的历史规律虚无论和科技决定论的错误根源在于它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80.
现代科技革命兴起的历史背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科技革命的兴起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科学理论、生产和实践技术及社会环境共同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