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7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16篇
民族学   14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225篇
理论方法论   30篇
综合类   802篇
社会学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116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里尔克可称为冯至诗歌创作和生活的精神恩师,冯至的《十四行集》从感受生活方式———客观体验、对生与死的思考和对孤独的感悟等几个方面都与里尔克较为相似。但这不是模仿,冯至是从本土文化出发找到与里尔克精神世界的契合点,他对生活和世界的看法与里尔克的玄思相比,更多地带有社会伦理色彩,诗作中表现出独到而鲜明的个性。他的《十四行集》可视为善于借鉴外来养分的一个硕果  相似文献   
52.
虞山二冯诗歌评点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末清初的虞山二冯是清代诗学走向学术化和专门化的开风气者,清代诗学研究者对二冯诗学的渊源及宗尚虽已有一些研究,但二冯诗学的学术特征,即从文本的校勘、辑佚、考订入手,由文本研究推广到诗史研究,通过诗史研究和选本评点来表达自己的诗歌观念的方式,尚未被触及。本文从二冯批点的《才调集》《玉台新咏》《西昆酬唱集》《瀛奎律髓》等选本入手,论述了二冯在校勘、整理古代诗歌文献方面的贡献,同时分析了二冯诗歌批点的特征,对二冯诗学的学术特点及其对清代诗学的影响做了初步的揭示。  相似文献   
53.
阐释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概括了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背景,给科学发展观以新的历史定位。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一次飞跃。  相似文献   
54.
从胡文化“汉化”看生态环境的迁移对文化转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文化特质的形成 ,除受政治经济影响外 ,还受特定生态环境的制约。胡汉两大文化体系的差异 ,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不同生态环境作用的结果。与此相应 ,文化的发展一旦脱离了与自身相适应的环境 ,就势必要出现势能上的劣势 ,并逐渐与异地文化相溶  相似文献   
55.
民国时期,国民的生活方式、大众消费需求与习惯等均发生了巨大变革,加上外国资本输入与现代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使得作为小农经济支柱之一的中国传统手工业之生存环境日渐艰难。徽墨业,中国典型的手工制造业之一,亦要面对如此状况,尤其要面对国民书写习惯发生变革,传统书写工具被取代等不利因素,力图在困境中求得发展。而作为徽墨最大的生产者,安徽胡氏家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抗逐步走向没落的局面。胡氏家族没有意识到徽墨已经由大众消费品转型为小众消费品,所采取措施中亦没有考虑到如何更好地为小众服务,因此无法与衰落之势抗衡。  相似文献   
56.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胡锦涛逐步形成了新形势下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思路。他提出要准确把握目前我国人民内部矛盾的新特点,并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升到新的高度;强调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人民内部矛盾的处理,健全完善调处人民内部矛盾的长效机制,坚持走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从而妥善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  相似文献   
57.
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使中国社会各阶层普遍感到了严重的威胁。中国新式知识精英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等人作出了各具特色的应对,从总体上看,他们这时的救国主张还是较为含糊、朦胧的,但他们都在努力寻找救国的方案,开始认识到对人民进行启蒙、提高国民觉悟的重要性,从而开始了他们改造国民性的伟大工程。而在教育人民和启发青年觉悟的问题上,这时他们所崇尚和提出的,仍然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民权学说,这也是他们在其后的新文化运动中成为同路人的重要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58.
崛起之后的中国将走向何方?胡锦涛"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是对这一问题的最佳阐释。"和谐世界"理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对未来世界发展走向的思考结晶,有着深刻丰富的内涵,反映了新一代领导集体的外交思想。它要解决的是人类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国际意义。  相似文献   
59.
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胡适、罗隆基等人发起一场要求“人权”与“约法”的运动。学界一直以来大都视之为中国学人争“人权”的运动。然而在现代国家建构的视野下,“人权”、“约法”本为其题中要义,其时中国学人相关诉求的背后,更是他们之于现代国家的理解和建构规划。在这一意义上,他们批判、重建国民性,亦是为现代国家准备相应的国民性基础。因此,这场“人权运动”也是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国家意识觉醒和现代国家公民自我确认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融入到现代中国民族国家建设的系脉之中。  相似文献   
60.
聂付生 《兰州学刊》2005,3(3):264-267
冯梦龙的情教思想以情本为逻辑起点,视情为万物生成之本;在此框架内,冯梦龙仔细分析了情本的内核,即情感、情欲、人本思想等,这是情本论的逻辑发展;最后以情教为旨归,与宋明理学殊途同归,构筑一个完整、系统的情教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