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6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3篇
民族学   11篇
丛书文集   84篇
理论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44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和黄兴这两位辛亥革命的领袖,围绕着诸多问题发生分歧。借助历史参与者的回忆和文献资料来客观地对这些分歧予以评价,对于全面地理解历史人物及反思历史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2.
在台湾文坛,黄春明凭着对故乡的深爱,以饱蘸感情的笔触,把自己的童年经历、生命体验和对故乡的地理书写融为一体,形象地描绘出一幅美仑美奂的"宜兰乡土风貌图",既写出故乡的"常",又写出故乡的"变"。该文即从宜兰地理风貌与田园风光、时代变迁的理性观照以及乡土语言的合理运用几个方面,对黄春明小说中凸显出的地域色彩与文学体验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73.
刘述先先生为了便于解释心性之学的衰落,在解释黄宗羲心学思想时,使用了"内在一元倾向"的概念,在其中详尽展示了心性之学向自然世界划转的内在逻辑。但"内在一元倾向"概念有着诸多的矛盾和武断之处,对其概念的溯源和解析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理解心性之学。  相似文献   
74.
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对康斋哲学思想的特色及其意义作了一简要概括,指出康斋思想的特色在于"一禀宋人成说",即严守朱子之矩镬;康斋哲学思想的意义在于其对明代心学有"启明"作用,即其所谓"微康斋,焉得有后时之盛哉".其实,康斋之学乃圣贤之学,其对明代心学之"启明"并非学理上之"启明",而是笃志圣贤之实践.康斋之人格与实践乃康斋哲学思想的特色与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75.
黄式三的《尚书启幪》总结了前代学者的学术成就,以简易的形式将其呈现给学者。黄以周的《尚书讲义》接受前代学者的辩伪成果,并作了重要的发展。他们治《尚书》,讲求小学以通训诂,讲求礼学以通滞难,推求经例以贯穿全经,重视会通以证经说,讲求大恉以提纲挈领。他们的《尚书》学研究觅得正解,简易便学,明辨正误,触类旁通,是上乘之作。  相似文献   
76.
宋初诗文革新运动之后,词坛的革新也在一些词家的创作实践中悄无声息地进行着。较之传统词作.黄庭坚词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题材的扩大、语言的俚俗、词体的增加、新创作方法的尝试以及对音乐的进一步摆脱上。虽然后人对山谷词的评价毁誉参半,但黄庭坚对词的革新之功应永载词史中。  相似文献   
77.
《黄帝内经》融合了我国文化之精髓,汲纳了大量的先秦学术思想,是一本多元文化总集,殊具研究价值。本文搜结了近二十年来国内关于研究《黄帝内经》与先秦诸子学说关系的文献资料,分为专书、期列论文、博硕研究生论文三大类,对三类文献各作简略述评。  相似文献   
78.
在明清时代民间宗教发展史上,黄天道的出现,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黄天道创立者李宾与其后继者构建的教义思想,以及在明末清初表现出来的截然不同的政治倾向,对明末以来的民间宗教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9.
黄宗羲不仅提出了震聋发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而且形成了具有近代科学因子的科学启蒙思想。他对科学的倡导,是针对明末科举之弊而发的,同时还与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与家学渊源、"儒通天地人"的人格需求和心理合一的认识论密不可分。通过对自然科学的倡导和践履,黄宗羲构建出明真求实、借数明理、学贵适用、怀疑批判、会通中西的科学思想体系,显示出与中古科学传统迥然不同的风貌,但哲学思想上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黄宗羲复兴"绝学"的宏伟抱负,最终滑向了"求之于心"的心学归宿。  相似文献   
80.
通过对黄廖本《现代汉语》教材编写过程的回顾,总结发现该教材九大优点与其成因以及编写本教材的成功经验,从而为该教材的使用者和新教材的编写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