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8篇
民族学   13篇
人口学   13篇
丛书文集   25篇
理论方法论   42篇
综合类   123篇
社会学   81篇
统计学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鉴于美国战略重心已经转向亚太地区,蓄谋在太平洋上部署重兵展开战略封堵,致使中国海上通道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应对这一严峻挑战,中国必须另辟蹊径,大力开拓印度洋出海大通道,构建"两洋出海"的战略互动格局,打破马六甲海峡困局,进一步增加中国海上通道的安全系数。为此,应当扫描在南亚区域选取印度洋出海口的态势而确定进取方向,选定位于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口和孟加拉国的吉大港作为开拓对象,并且与缅甸的仰光港和若开港一起来考察与规划,采取先易后难的策略循序渐进,下功夫促成印度洋出海大通道的整体阵容,以保障中国走向世界,实现和平崛起。  相似文献   
222.
不论在东部,还是在西部,印第安人在美国史话中都是富于传奇色彩的重要角色。对于早期的历史学家来说,土著人在西进运动中的角色要么是恶棍,要么是帮凶。但在弗雷德里克.杰克逊.特纳1893年的“边疆论文”中,印第安人的身份有了改观,他们甚至被说成在打造这个国家的民族性格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纳的这种观点对今天公众的想像力仍然适用。从超市的小说到好莱坞的影片,印第安人看来与西部连到了一起。如何从文学中的形象来探讨美国西部印第安人小说中的人物身份,以还土著人的本来面目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相似文献   
223.
《〈聊斋志异〉中印文学溯源研究》,占有资料相当丰备,站到了该研究的学术前沿;擅民间文学研究与比较文学研究之长,从细处着手,连类比附,使《聊斋》研究的视野更为开阔,该书与密教相关的问题可以补充发挥。  相似文献   
224.
通过对路易丝·厄德里奇的小说<痕迹>中"讲故事"叙事技巧的探讨,剖析了印第安人在"内部殖民"统治下的生存境况,揭示了白人殖民统治对印第安文化的迫害,分析了印第安作家对印第安文化传统的回归,对白人内部殖民压迫的反抗,试图消除主流社会对印第安人民的误解,改变印第安人处于社会边缘的"他者"地位.  相似文献   
225.
印度作为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发展中人口大国,近些年竟"奇迹"般地在国际高科技领域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占据重要位置,探究原因,印度理工学院在其背后起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本文作者从印度理工学院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两个大的层面,分析归纳了这个学校成功的因素.  相似文献   
226.
《印度往事》的文化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往事》是一部具有创新意识的印度电影。它选用体育竞赛作为叙事载体,表现了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重大主题,承载了多层次文化涵义。影片把尖锐的民族矛盾的解决框架在体育规则中去处理,用体育游戏这种特殊的叙事语言来表达民族意识。同时通过精心设计的人物形象观照出多元的文化精神、价值和意识形态,并对民族文化进行了历史反思。在《印度往事》中,歌舞艺术已构成影片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227.
略谈中印传统文化之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人类的生活,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成果。中国和印度是东方文化的两个主要发源地。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同属于东方文化,但是两种文化体系却有着根本的区剐和不同的追求,具体表现在文化的本质、内容、包容性及其哲学的概念体系等方面。研究中印两种文化的主要差异,吸取印度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对于我们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以及中华民族的崛起都有着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228.
高刚 《国际论坛》2020,(1):116-128,159
《政事论》是印度古典现实主义代表作,它阐释了一系列国家治理、巩固政权和实现霸权的方法,其作者考底利耶也被称作“印度的马基雅维利”。其中代表性的国际关系思想有:区分敌我、寻找盟友的曼荼罗国际体系观;分析综合国力的国家构成七要素理论;曼荼罗体系无政府状态下的现实主义安全观;依据敌我实力对比而选择的“六种对外政策”。它们指导着征服国发展自身力量、寻找合适盟友、运用有效策略削弱并战胜对手,最终实现本国发展壮大和霸权崛起。考底利耶思想构成了当今印度外交战略和安全理念的重要泉源,也逐渐影响和塑造着印度的外交政策。目前国内尚无《政事论》完整中译本且相关研究仍相对滞后,学界对此应加以重视并加快推进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229.
姚卫群 《南亚研究》2011,(2):111-120
佛教和弥曼差派在印度历史上都属于赋予神地位不高的派别。两派在发展中的神观念有一定变化,并且都否定有实在的创世神,但否定的程度和出发点不同。二者的神观念与其各自的理论体系的基本倾向有很大关系。分析和比较这方面的内容有助于认识印度宗教哲学的特色,对深化东方文化的研究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30.
薛克翘 《南亚研究》2012,(2):124-137
金刚乘悉陀们的诗歌表达了他们自己的宗教哲学思想和修行体会,他们的写作目的是教诲弟子和世人,但同时他们的作品中也留下了历史的痕迹.通过这些诗歌,可以看出他们是沿着佛教大乘——真言乘——金刚乘(包括易行乘和时轮乘)的路线走过来的.他们以佛陀的名义颠覆了佛陀的传统,为佛教在印度的消失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