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60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307篇
社会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降,贾平凹小说中的"乡下牛"、"野性狼"、"土命狗"及"鬼"的意象建构,演绎成了载体化、具象化的城乡文化冲突的历史在场。从"乡村中国"转向"城市中国",动物及鬼的文学意象的凸显,内蕴其中的是农耕文化的恋母情结、生态伦理的失衡隐忧、村庄消逝的家园悲歌、文化原乡祭礼等内容。  相似文献   
92.
根据多部清代以来《锺氏族谱》考察,锺馗实有其人,且世代命官。锺馗之所以为正义化身,并被尊奉,反映了历代社会鲜明的文化心态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3.
晴雯与小红,是或曾经是怡红院的就在出身、才能、性格、情感与命运诸方面具有鲜明的可比性.一个是无家孤女,刚烈率真,疾恶如仇,向往平等,从不献媚于主子,到死都没有改变问罪于天的姿态;一个是家生女儿,世故圆滑,努力钻营,抓住每一次能向主子献殷勤的机会向上爬,以实现自己的梦想,最后得到较好的归宿.她俩不同的人生轨迹,可以给予读者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4.
贾宝玉罪感心理的文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乃良 《南都学坛》2007,27(1):47-50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十分复杂的人物形象。他身上表现出的鲜明、强烈的罪感心理是其形象的一大特征。他不是以文化的创造者而自居,却以文化的罪人而自命,他的自轻自贱自贬就是罪感心理的表现与流露。从文化成因上分析,贾宝玉的罪感心理是对君父思想的忏悔,希望以此来向国家、君父负荆请罪。这样的忏悔又表现为一种救赎行为,他认为男权文化对女性犯有“原罪”,他主动地担荷此罪而负重前行,故而使他的生命历程充满了浓厚的悲剧意识,而罪感心理又使他获得了超越生命悲剧的内在力量。  相似文献   
95.
“家”是中古、近代汉语时期十分活跃的名词后缀。古农书《司牧安骥集》里“家”可与脏器名词“肺”、“心”、“肾”等以及五行名词“金”、“火”、“水”等组成“肺家”、“心家”、“肾家”、“金家”、“火家”、“水家”等词语,其中的“家”,无任何实义可言,是典型的名词后缀。  相似文献   
96.
姜夔作为南宋词史上的大家,词风清劲空旷,“幽韵冷香,令人挹之无尽”。其关于诗歌创作的理论著作《白石道人说诗》既是南宋诗话的经典,也可作为研究他创作词时的理论指导和追求的理想境界,这对于探讨他的词风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7.
南宋爱国诗人邱葵的《钓矶诗集》揭露元军侵宋的暴行,表达对元廷的强烈不满,表现崇高的民族气节,同时也体现潜心学问、积极勉励后学的精神。邱葵诗风沉郁顿挫,语言自然质朴,通过一系列的景物和人物意象,表现了在复杂动荡岁月中的爱国思想和高洁品格。  相似文献   
98.
转注假借新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深入探讨了造字六书中的转注和假借二书,从这二书的名称,“书”字的本义、许慎对这二书的定义、以及适字的结果、二书的不同使用等五方面分析,认为这二书实际上不是造字法。又从用字法提出者的论述及语言实践两方面分析,认为转注和假借实际上也不是用字法。  相似文献   
99.
《红楼梦》作者以贾宝玉这一艺术形象实践着警幻仙姑的嘱咐:"以情悟道,守理衷情"。以此警醒世人,从而起到补天的作用。《红楼梦》坚持"以情悟道",以情传道,是有志于道而又不得其位即"有命无运"的明清知识分子用小说批评朝政,教化民众而创作出的最为艳丽的文学奇葩。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走过了自己的独特的发展道路,创造了自己的迥异于西方的独特的伦理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尚礼"精神追求。道与非道、义与非义、礼与非礼,构成中国古代文化矛盾冲突的主线。建立一个和谐有序的王道社会,不仅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主张,也是道家无为而治的理想模式。对这一理想的追求,是几千年中国知识阶层乃至广大民众一致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孔夫子在面对周王朝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时,提出了"克己复礼"的主张;同样,《红楼梦》作者面对满清的黑暗与腐败,提出了"以情悟道,守理衷情"作为社会改革的出路。这就是中华文化尚礼精神在中国文学中的具体体现。这就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00.
高天成 《唐都学刊》2012,28(3):36-40
《白鹿原》真实地还原了20世纪中国国民的生存状态,挖掘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多重元素,如儒家仁义与忠孝文化、宗法家族文化、农耕文化、传宗接代文化、男权文化与女性贞洁文化、民间神秘文化、土匪文化、传统民俗文化等,正面描写了仍存活于民间生活状态中的传统价值体系,塑造了具有儒家文化人格魅力的白嘉轩形象,也揭示了传统文化对人性的种种压抑与迫害等负面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