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4 毫秒
11.
高元祥  林毅 《南方人口》2002,17(3):4-13
本文就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目前计划生育政策口径的差异、“知情选择”的广义涵义、执行和选择的前提和重点及加强计划生育执法的法律授权三方面进行了阐述,提出在制订地方计划生育法规时必须充分重视和妥善解决的法规衔接问题,为目前的地方计划生育法规建设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父母对胎儿的知情权应该包括胎儿的性别,但是,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对其进行限制.政府打击"两非"的活动要依法进行,不能违法执法.现行刑法对打击"两非"不能提供完全法律支持,对已取得医生职业资格的人的"两非"行为的打击无法可依,立法的疏漏应该及时调整完善.  相似文献   
13.
论公民的知情权与政府信息公开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民主与法治的社会里,知情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政府信息公开是公民知情权得以实现的必然要求,也是保障公民个人生活安全的需要,更是防止权力腐败的有效措施.目前,我国应尽快转变观念,完善立法,进一步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相似文献   
14.
日本信息公开法实施与民间主导的行政目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日本政府信息公开比美国滞后30年以上,在国际社会中也处于一个相对滞后的水平.2001年4月1日,日本信息公开法实施,尽管从理论上确立了公众对行政事务的了解权,然而,离实现IT时代民间主导的行政目标仍有相当距离.作为原因,首先,政府缺乏一个从信息垄断中退出的公开、透明的机制;其次,信息公开法的结构失衡.非营利组织(NPO)是推进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角色之一.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要求案主透露大量信息,而且随着工作关系不断深入,这些信息的广度和深度也将不断增加。很自然地,案主会非常关心社会工作者会怎样对待和使用这些信息,因此对案主有关资料的保密,既是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要求,也是社会工作者的道德要求,同时这也会影响到案主对社会工作者的信任,进而影响到干预的效果。但是这种保密也不是绝对的,在有些情况下,社会工作者又不得不打破保密原则,这就使得保密原则陷入了伦理困境。怎样才能处理好这一困境?笔者从隐私权和知情权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以期得到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文的一段表述中,康德明确提到这样一个观点认识不同于思想.正是人的"思想"这一功能,保证了物自体、本体和自由等超越经验的理念存在的可能性,也为人能够拥有一个无限的、永恒的世界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康德对道德哲学和宗教哲学的论证提供了根基.  相似文献   
17.
辛亥革命研究略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辛亥革命已百年,对其研究,宜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开拓新视野。它以革命求共和,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帝制,第一次创立了以中华为国号的现代民族国家模式,开启了建设新中国的中华民族此重兴的历史进程。孙中山是新中国运动的开创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位具有百年发展思想的革命实行家和思想家。他的洋溢着实践之科学思维的行易知难说,表现了一种不屈不挠的务实进取思想,具有学问革命和解放思想的意义,值得当今海峡两岸中华人珍视。  相似文献   
18.
With the global penetration of Internet technologies, individuals may now cross organizational boundaries to communicate efficiently with others regardless of time and space. Thus, when looking for help in solving work tasks, knowledge workers may just as easily contact individuals in rival firms across the globe as a coworker sitting at the next desk. As a result, management faces questions such as (1) How should firms manage employees' knowledge‐sourcing activities when they span both intra‐organizational and extra‐organizational boundaries, and (2)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knowledge‐sourcing activities and individual performance? Grounded in the knowledge‐based view of the firm, we investigate these questions using data from Europe's larges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services and management consulting company. Our results provide evidence that organizations should support boundary spanning and knowledge sourcing from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sources. Results suggest (1)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undary spanning communication and creativity and general performance, and (2) a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reliance on colocated coworkers as knowledge sources and creativ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