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20篇
理论方法论   32篇
综合类   246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31.
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进而威胁到朝鲜的安全和清朝与朝鲜的宗藩关系。而此时美国想借助日本打开与朝鲜通商之路,李鸿章为防止日本与美国在对朝鲜政策上勾结,想利用列强间的矛盾,维持中朝之间的宗藩关系,对朝鲜采取了国际均衡新政策。  相似文献   
32.
李白与苏轼具有相似的性灵与气质,故其皆追求“自然”的审美风格。然李白之“自然”是由其浓烈饱满之情凝聚而成,是“清水出芙蓉”,具有朝气、生命之美;苏轼之“自然”乃“虽物赋形之流水”,蕴含了旷达、超然的生命智慧,充满知性理趣,具有澄澈空明、平淡流转之美。  相似文献   
33.
李贽对晚明戏曲理论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其“童心说”开情性论的先声,“化工说”为本色论的基础,“泄愤说”使传统的发愤说发生质变,推动了人文主义创作思潮的发展。  相似文献   
34.
游仙在李白一生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多年来 ,人们于李白对神仙的态度究竟如何一直众说纷纭 ,在探讨其游仙原因时也多从外部因素着眼 ,而对其内因———李白个性所起的作用 ,却罕有论及。实际上 ,正是在时代社会和李白独特个性的合力作用下 ,形成了李白对游仙的既信且疑的矛盾复杂态度。李白后期游仙诗取得极大成就 ,其独特个性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中介作用 ;也正是由于其独具魅力的个性的作用 ,使得李白的游仙活动和游仙诗的创作均具有不可抹煞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5.
从喜剧的角度切入,探讨了西部诗人李老乡在中国新诗戏剧化中的地位和其作品的喜剧风格、表现方式、精神内涵、非常规化的语言特点及其影响,从而展现出当代西部诗歌多元性存在的一面.  相似文献   
36.
甘露之变是关乎中晚唐政治格局之演变的重大政治事件,对当时士人心态造成重大的冲击和影响。与白居易等人的危时避祸、明哲保身的诗作相比,李商隐的有关诗作就显得比较特别。文章对李商隐的政治价值观念和知识学背景进行考察,以《有感二首》为依据,通过对其意义标志的分析,探寻李商隐直斥宦官的潜在精神取向,并从经验模式的角度考察了从《有感二首》到无题诗的嬗变。  相似文献   
37.
李白在盛唐边塞诗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共有 5 0首边塞诗。歌颂正义的战争 ,抒发立功边塞的时代豪情 ,打破古今时空 ,生发深隽的哲理思考。气势非凡 ,想像奇特 ,比喻新颖 ,色彩绚丽 ,时空组接艺术丰富 ,善用代言体 ,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38.
李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之路就是先进文化前进之路。他在这条路上开拓的传统,就是把中国具体情况(无产阶级的生存境况及斗争经验)和“五四”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研究、传播的理论成果结合起来,在“社会的——生产的”的基础上,实现了二者的统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推进到理论化、系统化阶段。从而使得富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历史学、马克思主义法学等学科得以发展,推进了中国社会意识从社会心理到社会意识形式的升华,最终为实现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39.
吴越文化的分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与越互为近邻,语言相通,舟楫相同;但二次南下的夏文化与会稽地区鸟图腾族文化相结合,形成越文化;东下的周文化与太湖平原的鱼族文化相结合,形成吴文化。他们由于种族血统、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的差异,以及对待中原文化的态度不同,吸收华夏文化的程度不同。使吴文化和越文化各具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  相似文献   
40.
李觏认为社会生活的内容、观念、规范和设施构成社会结构的基本框架。饮食、衣服、宫室、器皿、夫妇、父子、长幼、君臣、上下、师友、宾客、死丧、祭祀等社会生活的内容是"礼之本",其中,饮食、衣服、宫室、器皿构成社会结构的物质基础,器皿中所隐含的生产工具、交通工具在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礼"是整个社会结构的核心,统领乐、政、刑"礼之三支"和仁、义、智、信"礼之四名"。"礼之四名"相当于思想上层建筑,"礼之三支"相当于政治上层建筑。"礼之三支"是在"礼之四名"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体现、维护着"礼之四名";"礼之四名"凭借"礼之三支"得以传播与贯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