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16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146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鲁迅心目中的评论家的角色是"内外兼修的走在时代前列的灵魂的拷问者";作为新闻评论家的鲁迅是一个矛盾体。他叱咤风云又腹背受敌,强烈的自信中又不无悲凉的彷徨;他目光极其敏锐却又偶失偏激。鲁迅先生恪守新闻评论人的节操与底线,坚守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对于误评同样本着维护真实的态度及时道歉、更正。同时,鲁迅认为评论是"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十分重视新闻评论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82.
李晓风 《南都学坛》2007,27(2):79-81
从《三国志》、《晋书》、《世说新语》等典籍中,可以发现陆机入洛之后,面对的是大多数北方士人的冷淡、歧视,只有张华、潘尼、冯文罴几个北方士人与之关系密切,他们之间的赠答诗和交游的情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而陆机与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正是陆机能在西晋社会站稳脚跟的基础。  相似文献   
83.
唐玄宗后期的唐帝国在升平景象背后隐藏着诸多社会政治危机.随着李林甫等一批"干吏之士"走上政治舞台,唐代政治生活日趋失衡,引发许多盛唐诗人对个人政治前途的深切感慨.唐代大力拓边的军事政策导致内轻外重军事格局的形成,促使盛唐诗人更加深入地思考国家安危.还有一些诗人开始在对儒家政治思想的颂扬中寻求救治社会之道,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84.
吕天成的<曲品>和祁彪佳的<远山堂曲品剧品>,以独特的批评样式前所未有地评论了有明一代的戏剧创作状况.本文将采用量化的比较,透过著作从宏观的角度对比二人理论思想的异同.  相似文献   
85.
鲁迅心理小说艺术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卓 《齐鲁学刊》2001,(3):62-66
鲁迅的心理小说是带动中国小说现代化转型的先锋创作,它以丰富多彩的心理结构形态和回熟深刻的心理表现技巧,率先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审美视野。鲁迅心理小说多样化的内心独白和独具特色的心理分析、意识流表现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86.
参与意识和否定意识“壕堑战”意识和自我保护机制、哲学历史意识和象征意蕴,此三者作为鲁迅杂文文体深层的文体特征和表层的文体特征——突兀的语言风格,共同构成鲁迅杂文的整体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87.
奔走于官场之内的陆机和陶渊明皆有陷入“世网”的感觉,两人的体验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陷入“世网”的共同原因在于儒家文化观念的熏陶,比如家族荣誉感、门第观念等。官场的黑暗、政局的险恶,使他们深感痛苦。最终,陆机厮混在官场,长期执迷不悟;陶渊明则无法忍受心为形役的官场生活,毅然挂冠归去。  相似文献   
88.
鲁迅前期的翻译思想与严复多有相似,如翻译的启蒙与救亡目的、译法上的归化倾向、对读者的政治性误读以及译文语体的文言特质等。步入后期,鲁迅关于汉语文法、语义乃至文学的观念急剧转变,并几乎颠覆了其包括待译文本选择、翻译绩效、策略与语体以及翻译目的在内的全部翻译思想。鲁迅对于严复的评价前后虽较暧昧,但时间考证及鲁迅晚年的回忆表明,《论翻译》中的那番评述与其说是对于严复的“大加赞赏”,倒不如说是冷嘲热讽。  相似文献   
89.
从两性文化看《白鹿原》中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的两性文化背景下,《白鹿原》中的三位女性:白灵、田小娥、冷大小姐以其不同的方式对既定命运进行了反抗。她们试图超越悲剧的追求虽然最终归于毁灭,但却揭示了民族生命的深层动力,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90.
文学是“人学”,《白鹿原》作为一部民族的“心灵秘史”,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将其上升到文化原型符号的高度,揭示人类个体人格发展中的悲剧。其中,鹿三和黑娃父子的悲剧是超越自卑者的悲剧,他们的生命历程对当今个体人格的的健全发展具有一种人格治疗学意义,从而形象地印证了文学的治心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