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70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26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238篇
社会学   8篇
统计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51.
在对企业调查研究分析和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加强理论武装、强化能力建设、坚持完善民主集中制、建立培养选拔机制、培育优良作风、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52.
作为儒家的学统,“六经之教”是理解儒家文论及其意义的内在视野,它深刻地影响了儒家文论话语的建构。首先,经典意识确立了儒家文论“宗经、征圣、明道”的最高原则,儒者因此致力于论证“道”、“圣”、“经”的同一与贯通,抽绎“六经”文本的文体品性和作文规则。其次,“立象尽意”、“知人论世”、“以易逆志”和“知言养气”实质性构成儒家经典释义学的基本框架,实现了对“六经”的价值转换,并在对“六经”的诠释中引领出有关文艺根本精神和文论构建思路的理解。最后,“六经之教”规范了儒家文论的价值取向,直接生发出的文论意义就是文艺成为“成人”的助缘、媒介和途径,其文化功能在于造就情欲与理性和谐统一的道德理性的个体生命。  相似文献   
53.
本文主要从继承与创新两个角度论述了汉魏六朝书信体散文的"骈文化创作倾向",全文论述角度更加偏重于这一时期书信体散文文体形式上的发展与创新,而这种发展与创新主要是从语言句式的对偶、四六句式的对仗、音韵声律的和谐以及用典技巧的运用四个方面来加以体现的。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使读者对汉魏六朝书信体散文"骈中有散,散中有骈,骈散相间"的文体形式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54.
林语堂是20世纪中国集翻译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翻译家之一,他的翻译思想具有明显的独创与超前意识,为我国译学研究提供了许多值得挖掘的话题。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以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为例,对林语堂先生的翻译思想进行解读,指出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与实践都体现了翻译适应选择论中"和谐统一"、"译者中心"、"选择/适应"及"译有所为"的理念。  相似文献   
55.
古代文学史上的很多作品都具有多元文化形态的特征.汉魏六朝小说体现了地理博物学、史学和宗教的多元文化特点,又具有文学想象、叙事、写人等小说文体元素.这种多元文化形态的存在在各个方面制约了作品的文学性,其情节、形式乃至艺术手法往往成为某种文化形式或著述动机的附着因素.文学史写作应格外注意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56.
六朝历史,因分裂偏安、转蓬离乱,多遭史家否定。今天看来,需要重新检视。六朝政权继承汉族文明,主宰着南方向中国文化高峰迅猛前进。六朝时期,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逐步向南方转移,南方在宗教、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六朝虽为偏于江南的地方政权,从国力和军力而言都弱于北方,但在近三百年的历史中,积淀了璀璨的文化。  相似文献   
57.
汉魏六朝辞赋与志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魏六朝辞赋的叙事性和虚构性,决定了其与同时代志怪的必然关联。这种关联主要以意象、情节和题材为典型,表现为辞赋作品描绘神祗鬼怪、虚构人神同游、幻想神仙意趣、伪托人鬼交通等。而上述表现,特别是以神女为中心意象的传统主题及其表达模式的文学嬗变,客观上证明:其一,汉魏六朝辞赋是早期辞赋在新时代的拓展;其二,汉魏六朝辞赋在吸收志怪叙事特定信息的同时,又对志怪叙事产生积极作用,以致影响着文言小说的时代走向。  相似文献   
58.
本文明确阐述了先进制造模式及其特性,分析了当前世界各国在实施先进制造战略方面的进展.针对近几年来国内外对敏捷制造、绿色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大规模定制、精益生产等几种典型的先进制造模式的研究内容和实践效果进行综述,并进一步探讨在此研究领域中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9.
This study examines how time spent in problem definition affects problem solving in projects such as Six Sigma projects. Our hypotheses are tested using data collected from 1558 Six Sigma projects in a company. The results show evidence of a U‐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mount of time spent in the Define phase and project duration. This finding suggests that spending too little time on problem definition potentially causes poor problem formulation, which leads to deficient problem solving and lengthens overall project time. On the other hand, too much time spent on problem definition can lead to unneeded delays in project completion due to diminishing returns on problem definition efforts. Furthermore, the optimal balance between spending too little and too much time depends on prior project experience and project complexity. Prior project experience reduced project completion time and weakened the U‐shaped effect. Conversely, complex projects took longer and appeared to show some evidence of a stronger U‐shaped effect; this suggests balancing the time spent in the Define phase was more challenging for complex projects. Our study also underscores the importance of managing project duration, as projects that were completed faster tend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higher project savings.  相似文献   
60.
在后殖民翻译理论下,由于权力差异的存在,翻译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强势文化与受统治的弱势文化间斗争的语域场。在此过程中,强势文化中的译者依据他们的主流诗学对弱势文化中的文本肆意地篡改、删节甚至添加,以此构塑其心目中东方的"他者"形象,并通过强势文化主流表征系统中的思想观念将其复制和流通,由此,弱势文化中的文学作品受到不公正的"他者化表征"。这种"他者化表征"在后殖民时期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表现形态为文本选择、翻译取向以及为翻译而写作,在林语堂译和雪莉.布莱克(Sh irley M.B lack)翻译的《浮生六记》两译本对比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故此,处于非支配表征系统中的译者,为维护本族文化,应进行必要的"自我表征",即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彪炳文化差异,构建更理想的自身文化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