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21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95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聊斋志异》对于"异类"内在价值的尊重与欣赏,是作者蒲松龄天然的生态意识的流露。倘以现代生态主义理论论之,其生态意识体现在三个方面:体现了生物的多样性;反映了人与异类和谐正常的关系;肯定了异类的自在价值。  相似文献   
52.
在我国侠的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到清代还有把虽然没有武艺但出手帮助人的行为称作侠的现象。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对侠的概念有所拓展,他描写了一些手不能提,肩不能挑,但是以助人为乐的形象;另外还描写了大量以情为因而出手助人的形象,可以成为"情侠"。这些形象有的以纯情助人,不图索取;有的则把行侠和爱情结合在一起,帮助人则是其主要目的;个别侠义之士为人延续宗祧而又贞洁自守,是对封建礼教的大胆突破。至于蒲松龄肯定"以性行侠"的提法则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53.
安徒生童话自五四时期引入中国以来,有不少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去研究安徒生和他的童话。在众多安徒生童话的研究者中,赵景深别开生面地从文本出发,关注童话对心灵的净化作用。其所翻译的作品侧重主人公心灵上的自我安慰和精神上的不卑不亢,让人完成了一次美妙的心灵之旅。  相似文献   
54.
《聊斋志异·王司马》突现了王霁宇以冒牌武勇服夷,以诡计服夷,以英雄魅力服夷,其直接来自隋唐豪侠文化。汉大赋即以豪气服夷为中央集权地位威望表现,中古汉译佛经比武赌技故事是该母题又一渊源。明代超凡武勇的中原战将让北方的外族人恐惧,对蒲松龄也可能产生影响。虽蒲公有意将背景和北人确指淡化,其主要人物的行为透露了其处境的尴尬,暗示出将领的无奈来自朝廷的昏庸和法令无常,体现了蒲松龄对明朝灭亡的深沉思考。  相似文献   
55.
<聊斋志异>的誉鬼倾向体现了蒲松龄独特的审美选择.<聊斋志异>中的人鬼遇合充满了生命的惊喜和感动,是诗境和幻境的融合.而可誉之鬼的"人格"塑造,寄托了蒲松龄超拔世俗的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56.
贪官污吏的大量存在是封建社会腐败的重要表现,他们的大行其道是司法不公、民不聊生的源头。蒲松龄借《聊斋志异》中的不少篇章揭露了古代封建社会官虎吏狼、贪婪暴虐、营私舞弊、官商勾结的黑暗现实。通过对我国古代贪污腐败的主要表现和原因分析,总结了我国古代治理腐败的方式,以期对我国的反腐倡廉工作提供重要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57.
《聊斋志异》对日本近代文学的影响远远不及同时代的其他中国古典作品,芥川龙之介是为数不多的关注这一作品的日本作家之一.从人生际遇、社会背景、生活环境、悒郁意识四个层面,探究“鬼才”与“留仙”产生共鸣的根源.芥川吸收《聊斋志异》中的有益养分,以主题题材的直接借用和故事原型的浸润性化用两种方式,创作《酒虫》、《仙人》等经典作品,为自己的创作开拓了更为广阔的视角.  相似文献   
58.
《聊斋志异》一书饱含着作者对人世间生命的短暂和苍凉的深深悲悯;但又以鬼魂的强烈深刻的人性追求、青春凝定的诗意生命及鬼魂复生、生子和转生的生命绵延之美超越和颠覆了死亡。《聊斋志异》的死亡超越意识比儒、佛、道三家对生死的认知更具有诗性美的特质。  相似文献   
59.
对比作为一种美学原则、一种艺术构思,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其进行考察分析。本文主要从整体对比、前后对比、正反对比、多重对比、主次对比、平行对比等几个方面对对比原则在《聊斋志异》中的运用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60.
“重复”是鲁迅《故事新编》的一个重要文本现象,在小说中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语词重复与段落重复。“重复”是“对位”的一种表现,它的运用使得这部小说集带有浓烈的“对话”意味。这种“对话”并不局限于小说内部意义的相互生发,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小说文本的一种结构性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