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9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18篇
管理学   28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42篇
人口学   13篇
丛书文集   423篇
理论方法论   80篇
综合类   1848篇
社会学   47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103篇
  2012年   158篇
  2011年   218篇
  2010年   134篇
  2009年   149篇
  2008年   159篇
  2007年   181篇
  2006年   222篇
  2005年   167篇
  2004年   198篇
  2003年   157篇
  2002年   133篇
  2001年   112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以"自然"论文学,汉朝<淮南子>已有记载,但只言片语,语焉不详,直到魏晋鸿篇<文心雕龙>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然"论文学观.刘勰以"自然之道"来阐释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则,从哲学本体论高度论证"文"之产生与存在的必然性、"文"与"质"的本质统一关系,并以此为核心探讨了文学创作之发生、文学风格之生成、创作自由之实现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建立了相当系统化的"文道自然"观.  相似文献   
72.
范伯群的新著<插图本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是按照历史推进的线索和通俗文学发展的周期来建构现代通俗文学史的科学体系的.作者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从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萌发一直写到20世纪40年代雅俗融合的新市民小说,把通俗文学的发展轨迹系统地梳理出来,清晰地勾勒出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流变过程.作者指出知识精英作家是借鉴革新派,通俗文学作家是继承改良派,认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的萌芽与小说转型的任务主要是由通俗文学来承担的,并提出了"都市乡土小说"的概念.  相似文献   
73.
王继霞 《阴山学刊》2009,22(2):27-31,60
“水”、“月”、“死亡”是新时期以来回族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象征意象。它们不仅渗透着华夏民族共有的审美情感,而且从本质上寄寓着回族人民独特的民族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74.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main insights from selected literature on risk perception, particularly in connection with natural hazards. It includes numerous case studies on perception and social behavior dealing with floods, droughts, earthquakes, volcano eruptions, wild fires, and landslides. The review reveals that personal experience of a natural hazard and trust—or lack of trust—in authorities and experts have the most substantial impact on risk perception. Cultural and individual factors such as media coverage, age, gender, education, income, social status, and others do not play such an important role but act as mediators or amplifiers of the main causal connections between experience, trust, perception, and preparedness to take protective actions. When analyzing the factors of experience and trust on risk perception and on the likeliness of individuals to take preparedness action, the review found that a risk perception paradox exists in that it is assumed that high risk perception will lead to personal preparedness and, in the next step, to risk mitigation behavior. However, this is not necessarily true. In fact, the opposite can occur if individuals with high risk perception still choose not to personally prepare themselves in the face of a natural hazard. Therefore,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review, this article offers three explanations suggesting why this paradox might occur. These findings have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isk governance and communication as well as for the willingness of individuals to invest in risk preparedness or risk mitigation actions.  相似文献   
75.
曹征宇 《理论界》2014,(5):24-27
海军外交指使用有限的海军力量服务于国家对外政策的行为,是各大强国武力使用的重要方式。然而中国有关军事力量和海军力量的传统文化不同于欧洲,重视非武力手段,轻视海军,并且在动用武力时要求更高的道德合法性。经过长期受侵害的近代史影响,中国改变了轻视海军的文化,但仍然坚持以道德合法性作为动用武力的前提,因而表现出与其它大国不同的行为。  相似文献   
76.
本文论述了在高职学生中开设文学鉴赏课程的意义、目的、作用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文学鉴赏课程的教学。  相似文献   
77.
恶作剧者是美国印第安创世神话中的一个鲜明又奇特的形象。詹姆斯·韦尔奇的《血中冬季》是清晰地建立在部族传统的恶作剧者原型之上的小说。从恶作剧者的放荡不羁形象、动物变形者和印第安长者三个方面,分析了恶作剧者在小说人物刻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8.
由于生活的地域、特定的文化语境以及相似的文化心理等因素,唐加勒克的诗歌创作与俄罗斯文学有深厚的渊源。唐加勒克积极吸收俄罗斯文化中有益于自身文学发展的因素,在“为人生”文学观念的指导下,关注哈萨克民族的前途,草原文化传统深刻地影响着他的价值观念、审美意识和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79.
文学的本质是诗性的,对于文学的任何一种发现与追问,都必须回到文学的诗性本质上来,并真正"为了文学的目的"来面对文学.因此,在文学疆界不断扩大的今天,中国文学的"诗性批评"传统,对打破唯科学主义思维,真正回归文学的文学批评与研究,更加有着充分的可借鉴、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80.
黄永健 《晋阳学刊》2012,(1):115-123
艺术和文学分别借用不同的情感符号体系,来展示人类在不同世代的情感本真存在,当代大众文化语境之下文学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是文学依然新鲜活泼地存在着。纯文学作为一种历史性的文化现象在当代逐渐被颠覆和消解,并不能说明文学行将消亡。从纯文学到大文学正是人类学意义上文学精神的自我回归,中国未来的大文学必然会在民族集体记忆的基础上接受外来文化以及不同世代生活经验的刺激,发生微妙的变化。但无论怎么变化、演绎,也无论它是出自精英文学作家之手,还是出自草根民众之手,只要它自由地、自然地、本能地、本真地敞开了斯时斯地的情感(性情),那么,它都是既有中国品位又有时代气象,且与其他民族文学相互情意沟通无碍的中国大文学——多元共存的人类大文学生命实体中必要的生命元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