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民族学   4篇
丛书文集   21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2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01.
罗近溪是泰州学派中最为杰出的思想家之一,是王阳明到李卓吾之间过渡的中介。一方面,近溪真善并提的赤子之论对于“童心说”具有直接的启迪作用;另一方面,近溪“万物皆是吾身,则嗜欲岂出天机外耶”的思想真正开启了“欲望”进入“天理”的途径,为卓吾思想的形成开辟了道路。近溪于宋儒最敬服程明道,论学极具圆教色彩,受程明道以仁心之感通说万物一体影响至深。早期启蒙思潮在五峰明道一系中汲取了重要的理论因子。  相似文献   
102.
罗贯中的著述关乎罗氏生平、思想、艺术成就和中国小说史及小说创作艺术的若干重要问题,一向颇受研究者关注.整理总结自明清以来的有关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研究该课题,于<三国演义>、小说史及小说创作艺术等的研究也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03.
罗庸从1932年至1950年在北京大学、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教授中国文学史,有20年的历史。他与胡适、傅斯年一起把当时陆侃如、冯沅君研究中国文学思潮变迁的阶段推进到文体发生、演化的研究阶段。进而罗庸又在《中国文学史导论》中,提出从中国文化史研究中国文学史,从文学发展的历史来预见文学发展的未来,并论述了中国文学史的"宗趣论"、"方法论"、"史料论"等,使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系统理论。  相似文献   
104.
罗汝芳作为阳明后学重要人士,其生平思想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展开。由师承考述可见,罗汝芳的泰州学脉归属有误判之嫌。从阳明学整体视域考虑,罗汝芳学术传承具备独立江右的充分条件。与此同时,通过对思想家弟子门人诗文的搜辑和考辨,得证罗汝芳晚年思想呈现出对阳明学和白沙学的双向汲取。在此前提下,思想家在本体论层面偏向于“归宗性地”;在工夫论层面则主张“默识”。就以上两点展开探究,对罗汝芳思想的重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5.
同盟会、哥老会加入保路同志会,使保路同志会成为各阶层人士大联合的组织。四川保路运动由"文明争路"发展成席卷全川的罢市、罢课风潮和抗粮抗捐的行动,表明革命形势已酝酿成熟。在这个过程中,罗纶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06.
论河图洛书的哲学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图洛书的原始传说以及历代学者关于河图洛书的文字解说和图像分析,表现了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维。其一是时空论:河图洛书的图形表示方位和次序,是空间和时间概念的简明图解。其二是形质论:在《易》学研究史上曾有象数和义理两派,河图洛书的图形既展示象数,又深含义理,是关于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问题的形象表述。其三是知行论:传说伏羲据河图而创八卦、大禹据洛书而创《九畴》,这体现了《易经》的通变精神和中国古代哲学关于知行统一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7.
罗纶领衔制订的<四川咨议局整理川汉铁路公司案>,代表了绅商们的意见和要求,使人们失去的信心得到恢复.他谋划、组织成立保路同志会,使保路运动在四川如火如荼的深入开展下去,对全国的革命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8.
史学界有巨匠曰:"罗尔纲"。他毕生以考据治太平天国史,把对考据方法的应用,推上了乾嘉学派、实证论者等所未能达到的高峰。罗氏继萧一山、简又文、郭廷以等而起,为太平天国史学奠基。近百年来,一人而已。  相似文献   
109.
《围绕青海湖》是一部融经验于风景的诗集。在重返故地这个特殊的时刻,旧地被风景化,诗人的经验也由此得到激发,并被安置在相应的风景里。这部诗稿在风景中呈现出来的经验尽管复杂,但克制与妥协毕竞是支配性的。从根本上说,这是由作者的中老年处境决定的,或者说反映了作者的中老年处境。  相似文献   
110.
出自睦邻友好的愿望,唐政府自贞观年间开始为域外来华求学文士提供必要的物质资助,吸引了日本、渤海、新罗、大食等国文士纷至沓来。由于唐罗关系一直发展良好,至晚唐时,新罗来华文士已远远多于其他国家。他们来华的主要目的是参加科举考试求取功名。为此,唐政府特设宾贡科,以上国姿态简化新罗文士的报考手续、固定录取名额并降低录取标准,从而大大提升了他们科考的信心。虽然将登第者附于榜尾、授官卑微的做法仍显示出对域外文士的防范和歧视,但新罗文士汲汲求第之心并未因此受到太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