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篇
  免费   6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38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205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241.
本文从性格分析和社会分析两个方面阐述了潘金莲悲剧的实质及意义。潘金莲的人生一开始就笼罩着悲剧的阴云,她与人通奸、谋杀亲夫,全在于想要争取生活的幸福;她嫁给西门庆之后,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淫、刁、妒,也主要是社会使然。  相似文献   
242.
王志蔚 《学术探索》2007,(6):124-128
在以"改良旧戏和创造新戏"为指向的中国现代戏剧改良运动中,鲁迅和胡适都曾对中国传统"旧戏"进行过激烈的批判,但是由于个人性格、审美旨趣、处世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对于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鲁迅的批判呈现浓重的"个人批判"色彩,而胡适则采取了与鲁迅迥然不同的态度。  相似文献   
243.
沈玲 《云梦学刊》2006,27(5):92-94
袁枚的诗就是他随顺本性观照自我、表达私人话语的最佳工具。心手如一,心中作如此想,自然而然就随之流诸笔端,发抒于外。这是袁枚诗歌个性化或私人化的表现之一。同时,袁枚诗歌个性化色彩还明显地表现在诗歌风格的变化与其人生状态的转变的相当合拍,这是随行而为的创作导致的一个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44.
邱绍雄 《云梦学刊》2002,23(4):36-39
《金瓶梅》中的商人与官吏之间有的是迫害与被迫害的关系,有的是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但更普遍的是一种金钱买卖关系。官吏以政治权力的不公正使用换取商人的钱财美色,商人用钱财美色购买官吏的政治权力以谋取商业上的暴利和商业之外的社会特权。《金瓶梅》中商人与官吏的金钱买卖关系基本上表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的特点,表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商人与官吏买卖关系形成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245.
黄粉保  张建佳 《云梦学刊》2007,28(5):145-147
《金瓶梅》全书100回,而英译本却只有49章。译者在选择时遵循的是“重在首尾,兼顾中间”原则,对人物姓名的翻译,译者使用了双重标准:“男音女意”,章回标题的翻译基本上做到了“得意不忘形”,熟语、习语的翻译则是“异化”为主。  相似文献   
246.
袁枚诗歌的禅影踪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玲 《文史哲》2002,(1):86-91
袁枚的诗歌腾跃着鲜活的生命气息,灵动洒脱,清新自然,在清代乾嘉诗坛独树一帜 。综观袁枚诗歌作品,禅影踪迹不时闪现。拨开袁枚“不喜佛禅”的表象,即可看出他从思维方式、思想观念、表现内容等方面都对禅宗有所吸收与扬弃。  相似文献   
247.
刘培 《云梦学刊》2005,26(5):88-91
在北宋赋坛,梅尧臣较早把经世致用的思想引入辞赋创作领域,并积极探索宋赋新貌。梅尧臣标举风雅兴寄的传统,为赋往往托物而兴,针砭时弊,有的赋还表现了对政治动向的关心。他的赋对权臣疾贤妒能、小人攀龙附凤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他一生蹉跎,郁郁不得志,赋中表现穷愁之叹的作品数量不少。梅尧臣的赋往往能把自己的人生感受上升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理性高度,富于洞达人事的理趣。表现艺术方面,梅氏重视传神写照,内蕴丰富深邃,语言具有散体文风。  相似文献   
248.
袁枚是清代著名文学家之一。本文从文学史的角度,结合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对袁枚生前及后人研究袁枚的情况,作了回顾与思考。作者同时指出,目前人们对袁枚的研究还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对他的文学创作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并提出了今后对其进行研究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249.
黄粉保 《云梦学刊》2010,31(1):138-141
在我国古典小说中,《金瓶梅》尽管名声不佳,其文学价值不可低估。在整个100回的篇幅中,诗、词、曲、赋占有一定的比例,内容涉及状物写景、社会写真、人物刻画、情爱描写等。在鲜为人知的某英译本中,诗歌的选译带有较大的随意性;所译若干首译文得失参半:语言形式方面多富有“诗意”,但在原诗意叉的传达方面则多少强差人意,且误译较多。  相似文献   
250.
争论多年的“三大戏剧体系”仍然包含着诸多意犹未尽的话题。考察新旧“三大戏剧体系”需从梅兰芳到阿尔托的演变过程中了解梅兰芳的延后影响及其阿尔托的在场失语,通过在“体系”内对布莱希特和阿尔托进行比较,既可以对“三大戏剧体系”的演变作出新解读,也有助于增进对阿尔托的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