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6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11篇
管理学   17篇
民族学   18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3篇
丛书文集   222篇
理论方法论   148篇
综合类   983篇
社会学   183篇
统计学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134篇
  2010年   104篇
  2009年   114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105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9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义理”、“考据”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理"、"考据"二词原非一对范畴,造成其在几个向度上的区别并不具有无条件的一致性。"考据"指利用文献资料所做的专题研究,"义理"起初泛指各种社会行为准则和观念,虽可以简驭繁,但比天人性命具体。二者转为一对范畴是初始涵义、经学逻辑以及认知策略等多重因素造成的。在文本诠释领域,"义理"原与"文章"、"章句"相对,后者接近于经书本文。经书"本文"而非经书中适合考据的内容,代表着经学诠释中"殊相"、"部分"的一极;"义理"、"考据"都围绕本文展开,考据活动的共相性取向由此彰显。在一个五要素的文本诠释理论模型中,考据活动足以与阅读活动等价,所以存在"关于义理问题的考据"。  相似文献   
992.
满铁附属地学校学制的历史嬗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满铁附属地的学校教育体系分为日本人学校教育及中国人学校教育两大系统。通过对中日学校教育学制进行梳理,可厘清其学制的年限及其变化,了解其特点、差异,明确两种不同学制的设置目的是为了满足日本对我国东北进行更加有效的殖民侵略。  相似文献   
993.
唐伯元一生相善于东林诸子,与岭南学人的学术交游反而不多。他选择在心学与实学之间自处。稽考唐伯元的交游个案,有助于进一步把握唐伯元的人生历程以及深化对晚明社会的思想认识与文学研究。  相似文献   
994.
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现代应用文开始萌芽,并一直在语文课程中占据一席之地。不过,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中的现代应用文系统研究暂时处于空白阶段。对新中国成立前初中语文课程中的现代应用文进行历史梳理,发现其随着语文学科的发展历程而不断变化,在其阶段性发展中呈现出各自独特的特点,并且各类重大社会变革、教育思潮,甚至政治形...  相似文献   
995.
比较文学一百多年的学科史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相互呼应。从全球化语境看,比较文学的发展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全球化的外在扩张而卷起的全球性文学交流,是资本的力量将全球文化卷入相互影响的境域。法国学派立足于国际文学的事实联系,美国学派体现了全球化对平行发展的文化卷而藏之的威力,中国学派具有摆脱西方文化影响的焦虑。在全球化进程中,分判是文化之间互识互补互证的基础,通化是创造地球村文明的融通性思维。分判与通化是中国学者针对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发展而提出的有效方略。  相似文献   
996.
卢绳是中国现代建筑史上一位很有影响的建筑史学家与建筑教育家。在建筑理论、建筑教育、建筑历史研究等领域都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并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全面了解卢绳的生平以及他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地位,在特定社会背景下,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以多方位展示其对建筑事业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997.
杜诗作为中国诗歌史上的最高典范确立于宋代。而在这一典范的确立过程中,黄山谷学杜和江西诗派以杜甫为祖无疑起了巨大作用。但是,在黄山谷学杜是否得其精髓这一问题上,历代学者争议颇多,至今未有定论。文章在详细考察历代学者有关论点的基础上指出,面对唐诗这样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峰,宋人必须对诗歌创作的题材、写作方式等进行变革,这才符合中国诗歌发展递嬗的规律。从这一角度出发,应该对黄山谷学杜的功绩予以确认。在一定意义上而言,黄庭坚是诗歌史上学杜得其精髓的重要诗人之一。  相似文献   
998.
贾岛诗与竟陵派源流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化背景和诗人自身经历的角度,我们可以发现以贾岛为代表的“晚唐体“与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有着惊人的相似。他们均出现于时代末期,代表人物均有着不解的佛禅情结,用静、冷的笔调来描摹末世心境,在文学上表现为寒瘦、佶屈聱牙。  相似文献   
999.
前期新月派的新格律诗运动及其理论,固然借鉴了传统格律诗的某些规则,然而,更多的却是对旧格律"诗格律"内涵和规则的扬弃;其主要的理论来源,是以音节为中心的英美近体诗学。前期新月诗人格外重视诗的音节,提出"了音尺"论等极富创造性的理论与范畴,扭转了早期白话诗过于自由散漫、缺少诗味"的非诗化"倾向,为新诗形式的规范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影响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1000.
袁中道与钟惺、谭元春都重提师法古人,标举含蓄浑厚的唐诗,实为矫正公安派的浅俗率易,而要求取古人精神,则为避免七子派的徒袭体貌,对唐诗钩奇探奥,也拓展了唐诗接受的领域.他们一起为明代唐诗学的发展寻求中道,其结果标志着性灵论唐诗观和格调论唐诗观走向折中调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