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10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65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203篇
社会学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81.
近代是中国教育大变动、大改革的时期。以实证主义和实验科学为特征的西方新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被大量引进 ,广为实验。尤其是自日本输入单级教学 ,在清末民初兴学热潮中被广为实验和推广 ,不仅适应了当时普及教育的需要 ,而且作为载体推动了同期五段教学法在中国的实验和传播 ,实则构成了近现代中国教育实验的第一波  相似文献   
82.
天姥山是浙东的名山,唐代诗人李白曾写《梦游天姥吟留别》,该诗为李白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天姥山到底在哪里?李白为什么要梦游?事实上,李白诗中的天姥山当在古越州剡县境内,它作为道教的洞 天福地之一,早在唐前就已出名,所以李白入浙,便称:“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天姥山在“唐诗之路”上具有其他景点所不能代替的价值,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应当积极开发它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相似文献   
83.
历史时期丹江口库区城市发展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江口库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起点。历史时期库区的城市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先秦两汉是沿汉城市的发展阶段 ;魏晋以至元代是山区山寨坞堡与城市集镇交替发展时期 ;均州成为新的城市中心 ;明清时期随着汉丹水运的发展 ,形成府州—县—乡镇多级城镇网络  相似文献   
84.
钱穆的美学思想与中国儒家美学思想有着历史的承继关系.他提出艺术就是道义,艺术就是人生的美学主张,这是他对前人"文道"说在现代人生中进行的新思考和新阐释.这一观点是他美学思想的核心问题,也是他任何艺术探讨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85.
侯敏 《学术交流》2004,(12):14-17
当代学界对牟宗三的哲学思想研究较多,但对其审美理论很少涉猎。牟宗三美学思想的特色在于:强调中国文化生命中有一种“综和的尽气精神”,即英雄的、艺术性精神。牟宗三用儒家的心性之学,改造了康德哲学美学,建立了自己的道德理想主义美学,认为审美固然是一种判断,但它更具品鉴或赏鉴性质。康德的审美判断理论既有洞见,又存在着矛盾。从中国美学角度来看,真、善、美虽各有其独立性,但三者合而为一,“即真即善即美”。三者合一的关键在于善,在于道德之心,即实践理性之心。道德实践之心是主导,是人们建体立极的纲维。牟宗三“消化康德而归于儒圣”的美学运思,有助于国人确立中国美学的独特品质,实现传统美学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86.
杜牧的卒年,缪钺等学者经过反复考证,早就考订在唐宣宗大中六年,多数学者也认同此说。但仍有学者以某些资料为根据,提出杜牧不卒于大中六年,而是卒于咸通元年。辨析杜牧卒于咸通元年之说诸根据之误,再次论证杜牧确实卒于大中六年。  相似文献   
87.
作为新边塞诗人代表之一的杨牧,其诗歌在吟诵西部独特的自然山水时,也反映了诗人"苦难与新生"的经历及对"故乡与异土"的双重羁恋,有着时空、文化心理的冲突与纠缠。  相似文献   
88.
文章以《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为中心,以书中所收录学人的取舍标准作为切入点进行考论,再将其置入其与《国学概论》、《清儒学案》和《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八)》四部著作所组成的清代学术研究体系中进行考察,从而阐明钱穆清代学术思想史研究的观点演变与其著述体例建构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89.
周穆王其人     
西周穆王喜爱游猎,但又不荒废政事。周穆王西征,加强了与西方诸部族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人员往来,进一步巩固了西周的宗主地位,意义深远。穆王在位期间,平息徐、楚、越的反叛,制定刑典,是一位深谋远虑、有所作为的君主,且又是一位重感情的天子。  相似文献   
90.
马瑞芳 《文史哲》2005,(4):54-60
《红楼梦》中秦可卿出丧的写作参照是《金瓶梅》中李瓶儿出丧。表现在相似的临终嘱托、棺木越规、僭越规矩等。而《聊斋志异》中金和尚出丧是前二者的过渡环节,即变繁琐为简练,变自然撷拾为理性归纳的中间环节。金和尚和秦可卿的相似之处是:都出身微贱;都生活在不合礼法的氛围中;二者都有异姓儿;作者对他们的丧事描写都采用了春秋笔法。曹雪芹笔下跟秦可卿出丧形成鲜明对比的可能是贾母之丧。秦可卿是辈分最低的重孙媳,贾母是辈分最高的老祖宗,身份形成强烈对比;秦可卿之丧在贾府极盛时,奢华无限,贾母之丧在贾府败落时,寒酸异常,丧事规格形成尖锐对比。从现存脂评找不到曹雪芹写过贾母之丧的痕迹,但没写过不等于没打算写。根据前八十回的蛛丝马迹推测,曹雪芹笔下可能出现这样的情节:贾母去世时,贾府大厦已倾,贾母不仅不可能有风光大丧,甚至棺木都成了问题。这时,刘姥姥登场,出钱葬贾母并用二进大观园时的贾母赠衣为其装殓。史太君两宴大观园为这样的描写预埋了伏线:刘姥姥跟贾母有着非同寻常的“天上缘分”;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是打秋风者,二进荣国府因跟贾母投缘,变成贾母的贵客和“老亲戚”;贾母和刘姥姥的依依惜别,很像是贾府败落时刘姥姥葬贾母的伏笔。当年贾母惜老怜贫,刘姥姥在关键时刻、关键问题上帮助贾母本人和她的家族。贾母能入土为安,跟秦可卿当年提醒凤姐安排祖茔有关。这样一来,贾母之死和秦可卿之丧就形成了较为完整、系统、合情合理的对比,就小说构思艺术而言,顺理成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