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篇
民族学   4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21篇
理论方法论   32篇
综合类   253篇
社会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21.
安徽省含山县含弓戏为全国稀有剧种,其含弓戏剧团在成立三十年问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分析和总结合弓戏唱腔的特色、剧团的发展阶段、剧团所取得的成就及成因,以期客观地展示含弓戏及其剧团的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22.
《金瓶梅》以写实的方式保存了大量的海盐腔戏曲史料。这些资料涉及海盐腔的演出剧目、表演特点、组织经营方式与演员构成,以及戏剧的功能等多个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戏剧学研究价值。本文以小说中保存的海盐腔戏曲史料为切入点,探析明代戏曲中海盐腔盛行的状况和发展流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23.
从尖团音形成的角度,探讨了语音学界和京剧界对此的不同看法,着重例举了京剧界常用的重团音,轻团音和尖音等例字,对有关各方研究尖团音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24.
昆山腔的产生与流变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代有两种昆山腔,一种是顾坚等文士创立的清唱昆山腔,一种是民间艺人创立的作为南戏四大唱腔之一的昆山腔。明代嘉靖年间魏良辅将清唱昆山腔的演唱方式引入剧唱昆山腔,演唱方式的改变引起了南北曲曲体的变异,昆山腔的曲体指义增强,有了“昆曲”之称;而这时的“昆山腔”或“昆曲”,实已超越了昆山一地的限制,流行南北,成为全国、全民族的“曲”。  相似文献   
25.
一般认为,传教士在中国内地置产建堂是根据1860年中法《北京条约》。但该条约中文本第六款最后一句是传教士私自加上的,是非法无效的。1865年中法专门就此签订了"柏尔德密协议",但在传教士买地前是否应先报地方官查明准允这一关键问题上发生争议。在1881年和1887年两次济南教案中,美国官方明确表示传教士在内地置产建堂并无法律依据。直到1903年美国传教士才获得在中国内地置产建堂的条约根据。总之,传教士在内地置产建堂主要是通过对条约的曲解和清政府的"容忍"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6.
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又有着共同的渊源关系。它们同源而生,体现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同一性。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它们相依相存、相融互补,彼此汲取着对方的营养,在丰富着自身的同时,又促进推动着对方的发展,最终在明清时期形成了小说与戏曲双峰并峙、名作辈出、共同繁荣、携手进入文学主流的局面。  相似文献   
27.
王跃萍 《宿州学院学报》2006,21(5):53-55,66
《歌剧魅影》是现代音乐剧大师安德鲁·洛伊德·书伯创作的经典音乐剧,描写了巴黎歌剧院内发生的传奇故事。本文从剧本、音乐、舞蹈、舞台场景等几方面来研究《歌剧魅影》,分析其成功原因,仔细揣摩音乐剧的三大要素在此部剧中的应用,分析其对我国音乐剧发展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8.
俄国十月革命后,北洋政府面临如何处理与旧俄政权的关系问题。军阀控制的北洋政府意图取消同旧俄政权的关系,并为此作了努力,其中包括停付庚子赔款、停止旧俄使领待遇及收回旧俄租界、旧俄驻华使领馆等。因列强公使团干涉,北洋政府的行动未取得预期效果;但行动本身对于中国与苏俄关系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9.
中国京剧在海外的有效传播是当代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战略。自京剧从1919年在海外传播以来,已有近百年历史,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并产生了重要影响。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既体现了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同时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也存在一些问题。本课题组进行了英语翻译对京剧在海外传播的有效性实证考察,提出了促进中国京剧在海外传播和跨文化交流的对策。  相似文献   
30.
刘堃 《理论界》2014,(11):143-146
作为近世文学萌发期的代表性文学样式,元杂剧作品中当然不乏对个人权利和要求的渲染,女性形象对爱情和婚姻的追求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侧面。但元杂剧中女性形象强烈的依附性人格无法使其承担太多重负,元杂剧作家们在她们身上和相关作品中努力试图的,只是在正统儒学式微的背景下,另辟蹊径,以达到教化的目的。元代婚恋杂剧中的女性形象是中国文学近世性复杂特征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