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2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6 毫秒
11.
方孝孺政治思想的主旨是民本,他认为君主最基本的职责是养民,“诚以格君”是君职落实的主要途径,治国的根本法则是“均平”,治国路径应该是仁以施治,“视民如伤”, 推行井田制,藏富于民,重用人才、慎选治国理民之吏。为了更好地保护民众利益,方孝孺主张寓仁于法,寓礼于法,“立法利民”,强调立法的目的是卫民,倡导普法宣传,加强执法,先教后诛,“治人”与“治法”并重。方孝孺的政治主张在建文帝时期获得了很好的实践,缔造了绚烂的盛世局面,不失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落实“以人为本”要求的有益参考素材。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是一个历史范畴。从社会的发展提示以人为本的内涵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从传统向现代过渡,即实现从匮乏的资源基础到发达的经济基础、从人身依附到人的平等与自由、从权益与道德的分离到有机结合的价值取向、从单一到多样的社会功能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的“民为本”、“和为贵”、“为政以德”等管理思想 ,与现代企业管理“以人为本”、团队精神、管理者应具备人格魅力等管理理念是一致的。对于更好地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 ,提高企业凝聚力 ,对协调人与人之间 ,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 ,促进经济的发展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政治稳定是当今我国社会压倒一切的任务。从维护国家政治稳定的视角来探析"以人为本"在实践层面的应然涵义,应包含以下3个方面的涵义:1.尊重民众个体的主体地位和权益;2.重视顺应一般民众求利的本性;3.认同弱势群体对正义差别原则的期盼。  相似文献   
15.
从1949年到2009年,一些重要年份记录了中国人权建设的伟大成就,站在这些历史节点上,可以看到中国从争主权、国权,到维护人民整体生存权、发展权,再到"以人为本"、保护每个人的自由与尊严的发展历程。中国逐步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特色人权之路,并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主动地把握人权话语权,向世界展示中国人权状况的同时,已把人权作为中国社会发展、对外合作交流的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將從人性的特點、人性管理及相關的理論,通過封東西方文化背景下不同人性觀的分析,探討對人性管理概念的詮釋。筆者分析、歸纳,形成封人性管理的概念的理解和架構,從歷史過程來探討人性管理的本質和意義。目的是為了促進現代管理對人性的把握,體現對人的尊重,更好地用人性化的方式培養人們積極的人性特質。  相似文献   
17.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在于"以人为本",但是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由于"民本理念"的缺失,导致"伪城市化"问题、人居环境恶化问题、文化素养滞后问题等。儒家传统的人本思想强调人的价值,其内在的精神内涵与思维模式对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新型城镇化建设核心价值的实现要通过理念的转变,由追求政绩第一到以民为本;实现环境的优化,由追求经济数量到环境质量;实现价值追求的转变,由重视身份到素养提升。  相似文献   
18.
构建和谐校园的三大要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今后社会发展树立了一个更具号召力的奋斗目标,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作为大学高校来说,构建大学和谐校园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培养一流创新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的主题.高校做为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阵地,一直以人才做为第一资源,同时也是我们今后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所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现,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大学和谐校园必将成为今后学校建设与发展的主流.  相似文献   
19.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是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扬弃和发展。文中着重讨论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异同及其根源,并在此基础上揭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及其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高校德育创新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应“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时代之课题,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视野中科学地把握“人”;全面认识“传统”这一人在实践过程中的文化积淀,强调高校德育应整合与超越“传统”并作为创新的逻辑起点,创新德育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