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7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 毫秒
31.
钱穆以史学名家,他的文学批评多在史学语境中展开,突出表现于两方面,即一是用历史的眼光分析文学作品以及相关的理论问题,二是以文学印证历史,阐发文学的“心史”意义。与20世纪前期中国文学批评趋新思潮相左,钱穆操持的是两千多年大文化传统的典雅文学观。在他看来,文道合一即人生之文学,因为文学与学术相通,都是人生精神的展示,这既是他提供给我们的广义文学视域,又具“纯文学意态”的人生的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32.
钱穆文学美学思想论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钱穆的文学研究不仅挖掘文学作品中的审美特色和文化内涵,而且深入经、史、子、集各部探究中国文学及中国文化的精髓,并通过对中西文学的比较阐发出中国文学“情当境而发,意内涵成体”的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33.
翻译家沈苏儒以专著《论信达雅》(商务 ,1999)论述并充分肯定严复前辈提出的这一翻译标准 ,认为鲁迅和钱钟书对之均持“大体肯定或不否定而代之以新说”的态度。作者对沈说持不同观点 ,通过解读严氏《译例言》以及周、钱两先生的有关文字 ,论证第一 ,翻译标准在于“信”;第二 ,周、钱两位对严说其实均持异议而均以“信”为翻译唯一原则  相似文献   
34.
钱氏诠释著作中表现出单边、双边 (多边 )及理象式诠释原则以及中国古典文献的解释方法。从诠释学思想层面上看 ,迦达默尔与钱钟书在阐释循环、语境的利用及诠释的实践性问题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5.
杰出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怎样培养?关键要有大智慧。从与钱学森院士接触中感悟到智慧来自:钱学森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钱学森重视科学文献讨论班,以群策群力,不断钻研领会人类在发明创造知识过程中的智慧;钱学森重视渊博结合,以促进学科交叉;钱学森重视教学相长,科学研究上的好多启发是从学生来的;发掘研究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中的祖先智慧。  相似文献   
36.
钱钟书采用“和而不同”的平等对话原则,立足于中国古代诗学观念,并展开中西方诗学观念之间的互识、互释、互补与互证,从而恢复和释放中国古代诗学理论潜在的生机和活力,实现其现代化转化,最终从中提升出具有世界意义、现代意义的诗学理论话语。由此钱氏构筑了自己深刻透辟的比较诗学观。  相似文献   
37.
钱基博是近代有名的学术大师,他一生藏书、读书、著书、教书,重视文献的搜辑、整理和研究,在二十世纪中国文献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本文尝试总结钱基博在文献学方面的成就,重点考察其在版本学、目录学、文献学思想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38.
春秋时代穆叔(叔孙豹)提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之说,但并未对此作进一步的解说,尤其三者的主次、属性等均是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分析和比较论证对三者的意涵界定和关联进行研究。研究认为,穆叔在提出“三不朽”时三者是并列关系,并无高下之分;孔颖达在注疏《左传》时明显地认为立德高于立功、立言又可能在立功之下;钱穆等则认为立德较高,其余二者不分轩轾;倘若从儒家重德的立场来看,立德当属最高,立德、立言皆应受德的制约,且二者只要遵循德的制约,性质难以区分高下。“三不朽”需要一个人在生前完成,是重在现实社会与社会群体,属性是入世的;“三不朽”所谓不朽,仍有时空的限制,与所立之德、功、言的影响有关,属性是重质量的;不朽还存在一些恶的形象,“三不朽”意在鼓励积极向上的正面意义,属性是正面的。可见,“三不朽”是人人皆可企及的,是有益于社会群体的,其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中是大众追求的人文精神,也是文学艺术创作所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39.
马士远 《唐都学刊》2005,21(6):98-102
扬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语言学科学术带头人钱宗武先生在<<尚书>新笺与上古文明>一书中,尝试采用现代语法学理论与传统文化阐释学知识融为一体的方法对今文<尚书>进行注释与笺说,在传统笺说和注释形式中揉进新质,不但为解读<尚书>开辟了新途径,而且提出了诸如<尚书>的儒源地位、文学特性、德法兼治思想和不少具有学术价值的新观点,对<尚书>蕴涵的上古文明母题进行了多方位思考.  相似文献   
40.
论钱钟书的《史记》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20世纪以来,《史记》研究呈现出喜人的局面。其中,国学大师钱钟书先生的《史记会注考证五十八则》以中国古典文学特有的感悟式的评点研究为基础,重点考证、评点了《史记》中的疑难字词和精彩段落,利用古今中外事例阐发义理,研究方法形式多样。尽管是微观研究,札记式评点,但可谓字字珠玑,散金碎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