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1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13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10篇
丛书文集   106篇
理论方法论   45篇
综合类   479篇
社会学   227篇
统计学   2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183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Creativity is vital to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social work students. Despite its importance, educators are still uncertain of ways to enhance creativity and translate it from classroom to practice. Therefore, this study examines social work student perspectives on ways to define creativity, infuse it into the classroom, and apply it as practitioners. This study qualitatively explores the open-ended insights of 37 social work students. Through an unguided semantic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of Kolb’s experiential learning theory, the following themes emerged: classroom, creativity, performance, activities, and ideas. These themes indicate that students believe that additional creative opportunities in their classrooms would eventually benefit them as practitioners. Further pedagogical emphasis on increasing student creativity through experiential learning activities would be beneficial.  相似文献   
62.
Each year a significant proportion of students withdraw from placement in time to avoid penalty, while others fail. This article reports on a small field education research project that identified common learning issues for first placement students. Eighteen experienced supervising field educators (FEs), participated in semi structured focus groups, and identified repeat areas of difficulty in student learning that they had managed as supervisors. They also identified strategies that had been efficacious in supporting student learning. The research undertaken in 2010–2011 identified three specific themes relating to difficulties in student learning: specific student characteristics that required additional support; the university/FE partnership; student proficiency in using supervision.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a students' right to privacy must be considered in the provision of educational support, and that support is most effective when there is a strong partnership between the FE and university. In addition, further development of field education pedagogy may be needed to embed theory and skills related to the use of supervision and reflective learning.  相似文献   
63.
晚清以来,我国学术研究的重心由经学转入史学,就是所谓“经学的边缘化与史学的走向中心”。在学术演变过程中,“蜀学”也发生了这一“转型”,但没有与学术“主流”同一步调地将经学“边缘化”。以廖平、蒙文通、李源澄等为代表的蜀中学人坚守经学在中国文化中的核心价值,把经学作为中国文化“根荄”的思想未尝有变,“六经皆史”的思想也始终未被他们接受,在经史之辩的积极回应中,彰显着“蜀学”的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64.
顾炎武的诗学史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顾炎武在许多方面都是开有清一代学术风气的大师 ,他的诗学对于清代诗学史同样具有多方面的开创意义。顾炎武诗学既是清初特定文化语境的产物 ,同时又有鲜明的学术个性。他以文化救亡为核心的大文学观代表了当时知识群体的价值取向和学术路径 ,其“真诗”观念的三个层面赋予清初诗坛这一主流意识以道德的内涵 ;他以鉴往训今的方式进行自己的理论建构 ,由此开启了清代诗学的实证学风 ,而独到的诗歌音韵研究则开拓了中国古代诗歌音韵学的处女地。这多方面的贡献确立起顾炎武诗学在清初诗学中的独特意义和在清代诗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5.
本文试图通过比较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来讨论外语界日益重视的跨文化学习问题.作者认为,充分认识外语学习过程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外语与其相应文化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是跨文化外语教与学的定位、实施和研究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66.
黄建军 《云梦学刊》2004,25(2):55-57
康熙在文化思想上推崇程朱理学,昌明实学,这不仅有时代风会和当时学术思潮镌刻的烙印,更与他自己务实的内在禀性紧密不可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掌握文化思想统治权,巩固大清江山。  相似文献   
67.
论先秦黄老学对百家之学的整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奚 《文史哲》2005,(5):35-39
黄老学是先秦诸子百家充分争鸣的产物,并最终“压倒百家”,成为战国中后期真正的显学。黄老学之所以能够“压倒百家”,是因为其学说在理论结构上具有超越于百家之上的明显优势,这一优势的获得,来自于对百家之学的整合,特别是对道、法、儒这三个最主要学派的基本理念的优化整合。  相似文献   
68.
本文运用定量研究的方法,调查了南昌航空工业学院509名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学习策略.结果发现,一般院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在管理观念和策略、母语观念和策略功能操练观念和策略上存在很大问题,投入于英语学习的时间严重不足. 据此本文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应以策略培训为基础,用英语教学,培养英语思维能力,强化学习动机.  相似文献   
69.
在朝鲜哲学、文学研究领域,都公认为李睟光是朝鲜17世纪实学思想的奠基人,其中选取三种代表性的观点逐一地予以商榷,并认为李睟光的这种"实学思想"是在对"性理学"的批判与否定中建立起来的.根据李睟光对自己学问观--"性理上说"的概括与总结的相关资料,来求证李睟光的哲学思想不但没有对"性理学"作出过批判,而且是"终生操守"性理学"观,所以李睟光的哲学思想依然属于宋明性理学的范畴而非"实学"思想范畴.  相似文献   
70.
在近代以前 ,中国和日本两国人民基于各自的社会结构而形成了不同的学问观 ,从学问的内容 ,到学问的价值 ,以及学问对于人们生活怎样发生功用 ,二者都有很明显的区别 ,这是造成那一时期及近代以后两国对于吸收西学采取不同态度、走上不同道路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原因。由这一比较我们可以看到 ,中国吸收西学远比日本艰难缓慢的内在原因 ,在于民间学问观所形成的整个社会对于西学从学问内容层面的普遍鄙视 ,从文化价值层面的普遍贬斥 ,以及西学长期未能纳入科举 ,难以形成促进人们学习西学的动力 ,这些人们的普遍态度 ,构成了对吸收西学的强大社会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