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8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4 毫秒
81.
坚持“纯正的文学趣味”,反对文学的商业化与政治化,强调文学的独立品格,是沈从文进行文学批评时遵循的基本文艺思想与美学原则。为此,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批评观念与准则,如作品应“匀称”和“和谐”,作家应讲求创作的“技巧”与独创性等。而在批评方法与风格上,则表现为典型的印象式批评,他不是从作家的生平与外部环境入手,而是结合自己的创作实际,深入作家的内心世界,就文章本身加以分析与点评。同时,他还十分重视批评文体的多样性,反对千篇一律。沈从文的文学批评体现出的批评观与批评个性,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占有突出的位置。  相似文献   
82.
作者与作品间往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者通过所创作的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试图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作品又体现着作者的创造性,作者和作品都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想要全面评价或深入理解一部作品,就需要深入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方向,创作宗旨、文学观点等方面。沈从文是20世纪中国最多产且成就较大的作家,他的代表作《边城》展现了湘西异域的奇幻和浪漫。要全面评价或理解《边城》,也应注意作者与作品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3.
湘西是沈从文生命哲学的具象诠释。在沈从文的创作中,湘西怀旧中所展示的人与自然契合的生命形态是人类生存的基点。通过对湘西世界的怀旧和重构,沈从文的创作连接了过去、现在与未来,对湘西怀旧世界的反思和认同则成就了沈从文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84.
沈从文与中国传统画关系密切 ,传统画影响到他的文学创作。沈从文受写意人物画的影响 ,写人重神似不求形似 ,虚实相生 ,留下大量空白 ;写物设色平淡 ,用笔简率 ,形成情景交融、物人契合的特点。人与物的高度融合 ,形成其小说缥缈空灵的特殊意境。  相似文献   
85.
沈从文对湘西民族“爱”的开掘与抒写,是一种和谐的、仁义的、忧伤的、诗意的“爱”,透视出作者对于“爱”的独特的人格理想和个性心理特征,因而也使其小说成为现代文学中的艺术奇葩。  相似文献   
86.
文学革命倡导与新文学独立发展之间有不同的历史要求,新文学需要向文学审美形态转化与深化,文学批评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形态建设具有首要的意义。“诗”与“散文”的分裂,是19世纪法国文学引人注目的现象,对“诗”与“散文”及其关系的认识,是法国文学取向的文学批评审美建设的重要内涵。从中可见,陈独秀仅仅建立起了中法文化暨中法文学通道,更体现新文学独立发展意义的穆木天与沈雁冰法国文学取向的文学批评,却起到明显不同的作用:穆木天为‘嗷文化”的新文学注入了‘恃”的内涵,这有助于新文学向文学审美形态的转化,沈雁冰则更表现出对文学革命倡导观的延续和套用,在他的法国文学取向的文学批评中,“散文”与“诗”是截然对立而难以相容的。  相似文献   
87.
沈从文和朱光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位大师,他们解放前长期生活在一起,有着十分丰厚的编辑经验,而且还都是“京派”的核心人物。其实,编辑与文学生涯对他们来说又是二而一的,他们的编辑思想是其文学主张的实践与延伸。文章以《大公报·文艺副刊》、《文学杂志》的编辑思想、实践为核心,以他们编辑过程中对文学新人的培养、对文学“真实”的重视为主线,探讨他们的文学守望,以期映现他们的学人情怀及对当下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8.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自由主义作家,沈从文艺术创作既表现出与其他自由主义作家共通的一面,又体现出其作为“乡下人”的鲜明特色。对文学作为艺术本体的坚持实与其强调“偶然”、“情感”、“原料”的思想认知系统与信仰世界相关联的,同时也是其作为“乡下人”自由主义立场在创作上自然而然的表现。  相似文献   
89.
沈从文的城乡文化反思既没有美化乡村文化也没有美化城市文化,他只是在城乡文化的互相对比中打破一种二元对立而去关照乡村文化及城市文化各自的优劣利弊.沈从文既追求中国文化现代化,也质疑现代性.这种反思具有一种在回瞥中怨恨的现代性体验,并以"爱与美"为文化建构的立足点,企图重构一个超越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理想的、完美的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90.
沈从文长期执著的"人性追求"表面上淡化了其悲剧性的生命体验与反抗意识。实际上,死亡意识是其意识结构中的重要问题。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他痛苦的内心和独特的反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