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9篇
社会学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论简·爱“他者”身份的潜在意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虽然简·爱是个英国姑娘,但她在西方国家的话语圈内,始终处于非中心的边缘地带;她扮演的东方他者的角色在其内心产生了强烈的东方他者身份的潜在意识。简的这种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盖兹海德舅母家庭的边缘生活地位;2.劳渥德学校的外来者身份;3.对西方中心文化价值观的反抗意识;4.对东方他者身份的化身伯莎的潜在反应。  相似文献   
12.
赛义德东方主义文化批评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赛义德在福柯话语意义上理解东方主义,把东方学知识称为“东方学话语”,从而质疑其知识合法性,这是其东方主义文化批评理论的核心。赛义德解构东方主义的最大意义不是得出了什么结论,也不是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文化研究范式,而是以一种异常尖锐的方式提出了多元文化如何对话与共生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3.
奈保尔是一位通过大量作品对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发展有深远影响的当代英语作家。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分析奈保尔的半自传体小说《抵达之谜》,分析他作为一位“流放”的知识分子在这部小说中和现实中的文化心理,同时通过与赛义德等其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家观点的比较,阐述奈保尔的文化世界观,即西方的先进文化不一定总是表现为殖民性,积极的“流放”以吸收西方先进文化有利于第三世界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14.
论后殖民知识分子 ——重读赛义德《知识分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元浦认为文化的历史流传物作为集体文化记忆,是作为当时文化事件的延伸活动被记录的,是由诸多个体记忆碰撞、对话、沟通、交流而形成集体记忆的.集体前理解正是通过不断生成的第三生成物调整、修正、转换,生成新的文化集体记忆和文化集体无意识,改变传统文化意识的既成结构,形成新的集群/民族文化心理共同体.史蝶飞等认为当代中国的新兴中产阶级通过都市化的报刊阅读、旅游文化和教育选择确立起了自己独特的品位结构与身份认同.中国中产阶级的崛起不能简单地根据收入和社会行为进行界划,也不能仅仅按照西方通行的理论看待这一现象,它受到了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语境的多维而复杂的影响.罗如春提出赛义德是后殖民知识分子中惟一一位系统探讨知识分子角色身份的思想家.赛义德心目中的理想知识分子的形象就是:以流亡者、边缘人身份,打破专业藩篱,秉持业余态度,坚持社会批判,面对权势说真话,成为普适价值的捍卫者.赛义德本人就是这样的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也表征了后殖民知识分子带有普遍性的角色身份及其认同期许.  相似文献   
15.
金元浦认为文化的历史流传物作为集体文化记忆,是作为当时文化事件的延伸活动被记录的,是由诸多个体记忆碰撞、对话、沟通、交流而形成集体记忆的.集体前理解正是通过不断生成的第三生成物调整、修正、转换,生成新的文化集体记忆和文化集体无意识,改变传统文化意识的既成结构,形成新的集群/民族文化心理共同体.史蝶飞等认为当代中国的新兴中产阶级通过都市化的报刊阅读、旅游文化和教育选择确立起了自己独特的品位结构与身份认同.中国中产阶级的崛起不能简单地根据收入和社会行为进行界划,也不能仅仅按照西方通行的理论看待这一现象,它受到了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语境的多维而复杂的影响.罗如春提出赛义德是后殖民知识分子中惟一一位系统探讨知识分子角色身份的思想家.赛义德心目中的理想知识分子的形象就是:以流亡者、边缘人身份,打破专业藩篱,秉持业余态度,坚持社会批判,面对权势说真话,成为普适价值的捍卫者.赛义德本人就是这样的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也表征了后殖民知识分子带有普遍性的角色身份及其认同期许.  相似文献   
16.
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囿限于自恰的东方主义话语规范,忽视背后的历史背景与现实世界,满足于对西方文化霸权的激愤严词、民族主义情绪的畅快表达以及在文化文本中的意识形态的呈现,遮蔽产生这种霸权语境的全球性生产秩序,忽视对自身经济与社会问题的检视。因此应该回到"马克思",其经济、历史与社会的客观分析方法依然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赛义德的知识分子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分子这个议题,始终贯穿于位于后殖民理论“三剑客”之首的爱德华.赛义德的学术理论创作以及政治实践生涯。赛义德以在美国著名大学栖身的“流亡者”的独特视角,对当今知识分子的进行了格外令人深省的论述。同时,赛义德还身体力行地践履着自己对知识分子的理解,他为在西方社会正确地“表征”中东,一直对东方学或者说东方主义进行着不懈的批判,其本人也因此被称为中东在美国的“代言人”。文章在阐释赛义德对知识分子的个人理解的同时,也试图对赛义德及其著作的重要意义作另一个视角的关照。  相似文献   
18.
赛义德后殖民理论对福柯和德里达理论的借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赛义德的后殖民理论主要包括对东方学的剖析、对话语革命策略的探索,以及对未来理想文化蓝图的建构。在这几个方面,赛义德分别借鉴了福柯和德里达的有关理论。他用福柯的知识与权力关系理论来剖析东方学,揭示东方学的实质是东方主义、文化霸权主义或霸权话语;用福柯的权力与反抗关系理论来探索话语革命的策略,指出消解话语霸权的方式是争夺话语权;用德里达的延异理论来建构未来理想的文化蓝图,提出作为自由游戏的杂交文化理论。  相似文献   
19.
赛义德心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是立足于世俗,但又超越世俗,为理想而奋斗的社会精英。知识分子应超越民族界限,代表人类正义,保持内心的流亡状态,以业余的态度对抗专业化,坚定无畏,敢于对强权说出真理。赛义德知识分子观警醒中国知识分子要焕发时代精神,大胆批判,积极入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在跨文化研究领域,后殖民理论可以说是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但许多学者发现,后殖民理论虽然提供了发人深省的新颖视角,但并不完全适用于跨文化研究,特别是中西研究中出现的种种现象。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中国学界提出了“汉学主义”这一受东方主义启发但又有别于东方主义和后殖民理论的替代理论。对东方主义和后殖民理论的政治层面进行反思,可以探讨意识形态和政治批评如何影响学术的客观、中立和公正性,认识后殖民理论在跨文化研究方面的不足,也可理解汉学主义理论为何是一个可以弥补后殖民理论之不足、促进文化自觉和学术创新的可行性替代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