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8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9 毫秒
81.
甲午战前李鸿章对日本侵略野心估计不足,不立足于战守而一味依赖列强调停,外交策略幼稚单一,结果陷入全面被动;而日本则能够准确判断形势,灵活运用外交策略,最终在战前避免了列强的干涉,取得了有利的战机,掌握了与清政府作战的主动权。中日双方战前的外交直接影响到甲午战争的成败。  相似文献   
82.
中日社交语言文化差异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际交往始于称呼语。称呼语体现着交际者的身份、地位、彼此间的亲疏关系,以及相互尊重、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由于中日民族风俗习惯各异,交际语言有很大的区别。中日交流中语言运用的恰当与否,对交际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探索中日交际语言的异同,对了解丰富细腻的民族文化内涵、加强两国友好往来很有裨益。  相似文献   
83.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到1941年美国政府为了自身的利益,奉行绥靖日本的政策,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民众经过一段时间的转变,在国内掀起了广泛的援助中国的民众运动,这些运动得到社会许多方面的支持,并随着日本侵华的加剧而不断加强。这些运动虽然没有改变日本侵略者的侵略步伐,但给予他们施加了相当大的压力,并逐步让世界人民认识到日本侵略者的真正面目,对于打击法西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4.
甲午战争中近代日本文人的战争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甲午战争中日本明治时期的文人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国家主义情结.既有类似于正冈子规等一些文人,以亲临战场的方式,成为战争鼓吹者;又有虽以明确态度表明对政治不关心,要"绝缘"于战争者,却又无法摆脱战争的潜在影响.不同类型的文人以不同的方式解读着战争,并展现了日本国民的战争观及其强烈的国家主义情结.  相似文献   
85.
随着《马关条约》的签订,台湾民众反割台斗争风起云涌,甲午诗歌也应运而生。本文主要论述从甲午大败到台湾沦陷期间时人所作的诗歌。这些诗歌或控诉日军暴行,哀民生之苦;或分析抗战斗争失败的原因;或揭示斗争失败后内渡的台湾士大夫复杂心态。由于诗歌的作者大多都是抗战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所以这些诗歌都较为真实地、真切地反映的当时战争中不同群体的种种社会心态以及体现的当时社会思潮的变化和时代的强音。  相似文献   
86.
中日关系是亚太地区复杂国际关系中的一组重要的双边关系,在21世纪初却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局。到目前为止,双边关系虽已走出困境并恢复到正轨.但困扰中日关系发展的现实问题并未彻底解决和消除,双边关系仍很敏感与脆弱。本文通过对冷战后中日关系的历史进行梳理,从现实主义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导致中日关系陷入困局的深层原因,指出困扰中日关系正常发展的关键在于双方因相互信任的缺失,难以跨越传统的“安全困境”,并尝试着探讨双方超越困境的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87.
冷战前期,为维护一个中国原则,新中国对日奉行了三手政策:一是反对日本的“两个中国”政策(打);二是鼓励日本扩大对华贸易(拉);三是与日本人民联手,迫使日本政府废除日台“和约”(压)。  相似文献   
88.
20世纪60年代,中日双方经过共同努力签订了具有半民间半官方性质的LT贸易协定,打破了两国外交的僵局,为两国早日实现邦交正常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LT贸易的签订,引起了台湾当局的不满和反对。为维护日台关系,日本政府对LT贸易的态度发生转变,同时中国"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使得LT贸易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9.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面对沿海盐区相继沦陷、淮盐运输阻塞、军民食盐困难的局面,国民政府下令川盐增产加运,济销楚鄂,但繁忙的盐运却受到交通条件和陈旧的引岸制度的严重制约。国民政府下令废除川盐运销引岸制度,实行官收官运和招商代运,并通过一系列对大后方盐业运输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战时军需民用需要,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也极大改善了西南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形成了川盐历史上的第二个经济繁荣时期。  相似文献   
90.
战后中日关系与法德关系具有很强的相似性,但是法德在短短10多年间顺利实现了从宿敌到盟国友邦的历史性和解,而中日不但没有实现真正的和解反而陷入困境。德日不同的民族心理、对待侵略历史的不同态度、对共同利益的不同认知以及中日之间互信与交流机制的缺失是法德和解与中日关系困境两种不同结果的原因所在。中日关系要走出困境,必须在日本正确对待历史问题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扩大共同利益,建立有效的互信和交流磋商机制,同时继续重视民间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