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23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15篇
民族学   48篇
丛书文集   548篇
理论方法论   93篇
综合类   2240篇
社会学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171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207篇
  2011年   248篇
  2010年   181篇
  2009年   180篇
  2008年   183篇
  2007年   240篇
  2006年   245篇
  2005年   203篇
  2004年   197篇
  2003年   206篇
  2002年   158篇
  2001年   108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宋代实行"右文"政策,极为重视政府藏书建设,著名的崇文院、秘书省就是政府藏书楼。三馆、秘阁及秘书省总称崇文院或馆阁,馆阁藏书在借阅流通、图书编修、提供咨询三个方面发挥了其基本职能。  相似文献   
102.
词于诗为别体,多抒写男女之情,且发展出一种更坦率的抒情方式,但"以雅为宗",却是两宋文人词逐渐凸显的旨趣。词在宋代既为配乐传唱的流行歌曲,自然有市井闾巷之歌与文人雅士之曲的分野。宋代都市经济繁荣,说书、杂耍、歌舞等通俗娱乐艺术成为都市的一大行业。而文人迎合市场需要,以市井语入词,以世俗之语写世俗之情,成为一时风尚。本文以柳永、秦观、黄庭坚、石孝友等文人词为例,分析宋词的俚俗化现象,以揭示中国俗文学发展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03.
表宋风,兴蜀学--刘咸炘重修《宋史》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学者刘咸炘立意重修<宋史>,目的有二,一是表彰"宋学",二是中兴"蜀学".他之所谓宋学,主要是指浙东学术为代表的经世致用一派的史学传统.刘氏认为,宋代蜀中史学大盛,元后而衰,清末民初"宋风"渐为复兴,重修<宋史>正得其时.  相似文献   
104.
作为诗论的“起承转合”包含了三个要素:所论对象主要是律诗,以各种比喻、从不同角度来强调诗歌各部分间的逻辑联系,十分注重诗歌各部分与诗题的联系。“起承转合”之法的诸要素在宋代已经形成。这是宋代诗歌章法理论本身的发展和唐宋省题诗赋规范交互作用的结果,与经义作法的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05.
从汉末交游士风看"古诗十九首"女子形象知音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诗十九首"表现汉末交游士风,或直刺朋友交情凉薄,或写渴望知音,或写思念,都是把看女性形象当作知音来刻划的.  相似文献   
106.
北宋时,中日之间几乎没有派遣正式的政府使节,但在相互交往中两国的僧侣起到了媒介作用.本文首先考察了北宋时中日僧侣交往的概况,其次着重分析"僧侣现象"的政治背景、经济原因以及日僧入宋目的.北宋中日僧侣交往,改变了宋人对日本的看法,也进一步促进了中日双方的文化交流,影响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107.
从历史的、文化的视角对宋江的性格作了深层次的分析,认为他既是梁山事业的缔造者,又是梁山悲剧的制造者,忠与义矛盾对立地统一在他的思想中,在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表现,他的一切看似难以理解的言行都可以从他复杂的性格中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108.
"生生之德"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宋明理学(包括美学)继承和弘扬了这一思想.审美境界是朱熹及其理学前辈美学思想的核心问题.而审美境界又是一个生命意识问题."生生之德"与审美境界就有着极为重大的内在关系.北宋理学美学家们恰好就是从这一方面去探讨审美问题的.  相似文献   
109.
"以儒立国"与北宋士大夫的精神风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建国后形成的"文德政治"、"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即所谓"以儒立国"的政治构架,为北宋士大夫们提供了较前代更为宽松和优越的参政议政环境,从而使他们中的大多数无论是在思想意识、道德人格上,还是行动上,都因受时代精神的感召而表现出一种志在经世、自任以天下之重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10.
京口集团与刘宋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晋后期,京口集团中衰,刘裕以京口、晋陵地区的流民为基础,重振京口集团,并以其为主要的军事力量,内征外讨,完成了覆晋建宋的大业.京口集团亦成为刘宋政权支撑性的政治、军事力量.刘宋前期,京口集团的势力由中央扩散到重要的藩镇,参与重大的政治事件,其力量的兴衰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随着京口重镇地位的丧失、流民来源的枯竭、京口主将的死亡、其他方镇的兴起,京口集团逐渐衰落.刘宋后期,已很难寻觅京口集团的踪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