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1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6篇
民族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66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41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 毫秒
71.
“道德高风果在世外”——论苏轼与道潜的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潜与苏轼交往密切,是苏轼佛教界最为亲密的朋友。他们的友谊从徐州开始,成熟于黄州、杭州,高潮在岭表。在苏轼贬谪、流放时期,道潜与苏轼交往最为频繁,其方式包括诗歌唱和、谈佛说理、生活旅游。性格投契是其交往的基础,道义相助是其核心。道潜患难相从、相助、情义为先,谱写了"道德高风果在世外"的华章。  相似文献   
72.
文章以苏雪林的《中国文学史略》、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与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等三部新文学史著述为研究对象,解读早期新文学研究者们如何在不同视角下建立自己的"五四"观。研究表明,就"五四"的发生而言,苏雪林认为西方思潮对中国人生活形态的影响应是主要因素,而胡适敏锐地从古文向白话文的转换入手,认同"语言"革命是"文学"革命、"文化"革命之先声,周作人则更多倾向于"言志"这一传统诗学精神在社会变革期的反映,认为"五四"与明代文学革命运动如出一脉。三种不同的"五四"观,实际上反映了早期新文学研究者们从不同层面反映了如何用自己的眼光来审理"五四"这一学术命题。这反映了"五四"所产生的动因乃是"启蒙性"而不是"革命性"的,无论同时代人如何解读"五四",其出发点都不约而同地指向"启蒙",苏雪林对于"五四"发生之解读,在更高层次上囊括了胡、周二论,是相对全面的。最后,笔者进一步总结,发现"五四"的深层次意义在于,促进了白话文与大众传媒的普及进而导致政治现代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73.
苏轼一生尽管忧患连连,但就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来看,他实乃古往今来最得时幸遇的士人之一。自小不学"时文"的苏轼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年,正赶上主考官欧阳修欲借这次考试改变五代以来浮靡雕琢的文风;苏轼的文章恰好符合欧阳修树立的新标准,便被录为第二。苏轼的仕途尽管受到过不少挫折,但那只是奸佞小人们的嫉恨作梗使然;他所遇到的四朝君主对他的忠心、才华则始终坚信不疑、赏识有加。就苏轼的个性来说,若生在别的朝代恐怕早已性命不保;但他却生在一个以"不杀大臣及言事官"为祖训的王朝里,使他不仅得以保全生命,而且充分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苏轼的生前身后,他的文艺、学术、政事等才能均得到了古今中外人民的充分肯定与推崇。  相似文献   
74.
苏轼小品兼有魏晋之洒脱和六朝之隽永,而自成一家。这些优秀的作品,为晚明小品文创作提供了艺术上的借鉴,晚明小品文作家在其中吸收大量的精华。苏轼小品文在题材的生活化、语言的简练畅达、幽默与讽刺、自然成文不拘格套等方面对晚明小品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75.
苏轼两度来杭均因政治原因外放做官,处于人生的失意时期。但他坚持为百姓做事,以实际行动来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实现其政治理想;苏轼生活积极、快乐,他观览山水、吟诵诗词、结交僧侣,与杭州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形成了最好的融汇状态。这种生机浩荡、天趣洋溢、超然旷观、自足完满的人生境界,是对儒家思想的坚持,又是对佛道思想的吸收。入世之志意与超旷之襟怀,构成了苏轼人生的一体两翼,传达了他对个体生命的真正重视,为我们树立了可供仿效的文化性格。  相似文献   
76.
《论语》“绘事后素”章释义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所与杂"谓之素,"不亏其神"谓之纯,"素以为绚兮"是对庄姜纯素美的概括。"绘事后素",典出《周礼.冬官.考工记》"画缋之事后素功"句,指绘画中最后施以素功(用白彩等去其渍污),修整画迹。"礼以节人",礼的作用可比于"素功"。"礼后乎"指恭慎勇直等需要礼随其后节之,以避免过或不及。"起予"指"发明我意"。  相似文献   
77.
苏词研究是近世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热门话题,其中有关苏轼词集的编刻整理累计有二十余种。由张志烈、马德富、周裕锴主编的《苏轼全集校注.苏轼词集校注》,在参考传世苏词各重要版本和近期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苏轼词集作校勘、注释、编年、集评、辨疑等文献整理工作,在各个领域均进行了新的探索。撮其要者,在以下三个方面最为突出,这就是:意象词旨的深微探析、编年本事的精细考订、词语注释的准确追寻。  相似文献   
78.
城市文化——罪恶的渊薮——苏童小说《米》的再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苏童摆脱了对创作短篇小说的一度迷恋,写作了长篇"新写实小说"《米》。《米》已经被人们做了诸多的归纳与阐释,但最根本的还是要借一个逃亡与回归的故事母题,去写一个在城市文化中人性被扭曲的、孤独无依的人的具有悲剧意义的一生。于是逃亡与回归、人性的扭曲、生命的孤独便构成了苏童小说《米》叙述的基本元素。本文就试图通过这些跳荡在作品中的元素,来透视这些元素背后的城市的淫靡文化是如何摧毁了一个乡村青年的生命的。  相似文献   
79.
苏青走红于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沦陷区文坛,写小说使她成名,但数量众多、不太为人关注的散文则更能表现苏青的思想。苏青散文极具条理,论说过程中不乏逻辑严谨处,她认真地探究日常生活的内里,向着深刻努力,向着改善现实生存状态努力,其散文取材和内容都具有忠实于日常生活的特点。小说的虚构和散文的忠实自我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文人苏青,她也因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能忽略的存在。  相似文献   
80.
郑梦周是高丽王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外交家,他4次出使中国,多次在登州往来,他与登州的渊源颇深。郑梦周所见和记录的登州港、蓬莱阁、苏轼碑等文化遗迹,至今保存完好,甚至高丽后期郑梦周时期高丽使团使用的海船,近年来在蓬莱登州古港也被发现出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