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0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6篇
民族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66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410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甲午战争前后,苏北近代工业在各种因素的刺激下,有弱到强,逐步发展起来,为以后苏北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从工业的结构看,晚清苏北的近代工业门类很不齐全,偏重于轻工业和矿业,重工业几乎没有.由于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以及一些特殊原因等,苏北近代工业的发展相当缓慢.  相似文献   
92.
北宋天圣以前川民「怀土罕趋仕进」。天圣以后,「应时务用」的观念成为了时代的主导观念,因而促成了「通经学古,以西汉文词为宗师」的蜀学汇入时代的主流。这是三苏文章与欧阳修古文革新思想合拍的重要背景。  相似文献   
93.
苏轼与民间音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轼自幼热爱音乐,一生与文学艺术结下不解之缘,尤其是把诗歌创作与民间音乐活动紧密地联系起来,给自己的作品注入新鲜血液,使其获得更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4.
苏曼殊的城市旅居和文学创作是留学生文学的内容之一 ,显示出开放思潮熏陶的迹痕。作为青春作家 ,他作品的抒情性表现了中国城市文化日益增多的移民精神 ,具有九十年代后现代学人所描述的“跨文化”风采。在追求精神自由上 ,苏曼殊可称作近代以来留学生作家的代表  相似文献   
95.
论李清照词与苏东坡影响──兼论“易安体”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清照是宋词“婉约之宗”,她主张词“别是一家”,应抒写个人的离愁别恨和身世之感;但南渡后,在现实中备受国破家亡、夫死遭诬和颠沛流离的生活磨难,而在词中自然接受了苏轼豪放词家国精神的影响,创制了她独特的“易安体”,形成其既婉约哀怨又豪放沉郁的统一格调。  相似文献   
96.
崔勇 《河北学刊》2006,26(3):114-117
宋代,佛教与官府财政的关系是时人颇为关注的问题。许多有识之士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曾巩与苏轼即为其中的典型代表。曾巩的挤压见解与苏轼利用佛教生财的主张,表面看似对立,但二人的主旨却是一致的,即通过对佛教资源的再分配,解决政府的财政危机。当然这一紧一松,与二人的性格和仕途经历有密切关系。曾巩的处事严谨与苏轼的放达宽容,曾巩的任职京师、编修史籍与苏轼的任职地方州府首长的经历,形成鲜明对照。  相似文献   
97.
秦观是苏轼最中意的弟子,元丰时期他们相识、相知,元祐、绍圣、元符时期政治上同升并黜。“苏子瞻于四学士中最善少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政治、文才、生活诸方面的契合。他们和而不同的相处、相交之道,对于今天的我们更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8.
郭杏芳 《学术探索》2012,(6):134-137
苏东坡对词的最大贡献公认是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提高了词的表现力和社会功能,提升了词的品位,指出了词的向上一路,使之与诗相媲美,成为传统文学上的双璧。他对词的创新在贬居黄州时期表现更为突出,《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认为是豪放词的代表之作。通过对他在黄州时期的生活状况、生活环境、思想情感及创作特色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是黄州特殊的生活经历和人文环境给他提供了新的创作条件和创作思路,是苏词创新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99.
味论诗学在宋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它是宋代以味论艺总倾向的一部分。苏轼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努力追求诗味,创作出了组诗杰作《和陶诗》。严羽、张戒等人对味论诗学都作出了自己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00.
在笔者发表了《关于今本"《大唐新语》"的真伪问题》(本刊2004年第1期)后,对于今本《大唐新语》的真伪问题已展开了较热烈的讨论.本文是对讨论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的评述,并进一步论证了今本《大唐新语》之为伪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