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1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66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61.
陶渊明以其坚守志节自然纯朴的人生境界和高旷真淳的审美境界为后人所仰慕,但时代精神和个人兴趣的不同,人们对他的理解、择尚也有所不同。本文即从唐人对其隐逸和诗酒风流两方面的受容进行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唐代对其趋尚的时代原因以及唐诗与陶诗的个中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62.
陶渊明的诗歌淡而有味,淡中见奇,于平淡中体现了诗人高尚的人格和高洁的意趣,具有独特的魅力。陶渊明诗作的“虚静”主要体现为诗人物质追求的虚静、精神追求的虚静及审美追求的虚静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3.
中国陶行知研究80年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陶行知研究从 1918年起到 2 0 0 0年止 ,经历了 80年的风风雨雨。它先后经过探索研讨 (1918— 194 6 )、纪念评价 (194 6— 195 1)、批判沉寂 (195 1— 1979)、争鸣复兴 (1979— 1985 )、实验发展 (1985— 2 0 0 0 )五个时期 ,既有蓬勃发展 ,又有坎坷曲折 ;既有理论研究 ,又有实践探索。总的来看 ,其发展的态势是好的 ,无论是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 ,都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4.
本文对建设绿色生态住宅的意义及相关问题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65.
终老未销的灵魂苦斗——解读《形影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影神》是陶渊明灵魂苦斗的自我写照 ,是他终老未休的灵魂苦斗的兆示。陶创作是诗 ,不是为了加入哲学辩论 ,而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心中块垒 ;诗中展现的是他内心世界有关选择何种生存方式的自我较量 ;“形”、“影”、“神”其实是他本人形象在不同心境下的折射 ;诗中没有赢者、没有负家的灵魂苦斗一直伴随着他走到了生命的最后驿站。  相似文献   
66.
考察一个人的人格行为和生活理想,夫妇关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侧面,历代学者研究陶渊明的诗歌创作与个人行状,并未直接涉及于此。本文以较为翔实的资料,考察了陶渊明所崇敬的老莱妻、黔娄妻等五位女性的行为品德,并以此反观其夫妇关系,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陶渊明高尚冲穆的人格行为和不求闻达的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67.
陶渊明的生命哲学是一种解脱痛苦、安抚生命的思想。首先 ,针对生的短促和死的必然 ,陶渊明表现出清醒的理性精神 ,进而提出了带有宿命色彩的“委运任化”的命题。其次 ,针对功名无成的生命困厄 ,陶渊明矛盾重重 ,转而选择了皈依自然的诗意栖居。陶渊明正是借此安身立命 ,并为后代士大夫建造了一座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68.
陶渊明的诗歌中有大量的自然景物描写,春夏秋冬四季景物描写的诗歌达38首,所写景物有天地、日月、山川、花草、鸟兽、虫鱼、风霜、雨雪、庄稼等十多类,具体景物几十种,诗人借助景物赞美自然,渲染气氛,抒发个人情怀,揭露社会黑暗,充分展示了诗歌言志、言情的功能,运用自然质朴的语言创造出自然美好与社会动荡及命运多舛不同的意境。  相似文献   
69.
与陶渊明的<饮酒>诗相比,白居易的<效陶潜体诗十六首>更具世俗色彩.这是由白居易独特的生活经历及其特定的时代促成的.对于白居易本人来说,从<效陶潜体诗十六首>中不仅可以看出他的前期生活及创作的痕迹,也可以预见他后来的文学创作的轨迹.对于时代来说,<效陶潜体诗十六首>反映了时代文化趣尚转变的痕迹.  相似文献   
70.
陶渊明的全部伟大从"肯脱青衫伴耦耕"的"安贫"与"固穷"开始.这种智者与强者的超绝作派既是他对儒家"安贫固穷"道德层面的继承,也是他基于自己对生活真正意义的卓越体验与领悟,更是他对道家所倡导的超越于道德之"善"的、为"真淳朴美"的生活境界而"安贫固穷"的进一步升华与现实地实现.这种获得精神上生态平衡的"有深度的安足"对人类摆脱因过多追求物质性生活所带来的困境具有永恒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