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27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61篇
社会学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朱熹的社会思想:首先是从理一分殊的哲学观点出发在理论上为宗法社会的产生和存在进行了宇宙论和本体论的证明;其次是从理欲之辨揭示了社会正义的价值原则.并提出了社会治理的若干方法;其三是提出了把政府救助与发挥民间力量,运用市场机制相结合来开展社会救济保障的主张。其基本特征表现为对社会存在的形而上的论证与社会秩序的个体道德本位的结合。  相似文献   
42.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躬自厚”的一面,已被人们广为阐释。与“躬自厚”的一面相比,“责于人”的一面更能反映传统政治文化的本质。在许多时候,“躬自厚”是各种身份的人为了能够“责于人”而作的准备;君臣民互相责以本分,是传统政治活动的基本样式;而古代社会诸多矛盾的生成及其解决办法,也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责于人”的政治文化有关。认识到这样的政治文化,对于合理解释古代中国治乱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3.
本文通过真理本质特性的认识来分析逻辑真理和事实真理的实质内涵,阐述逻辑真理与事实真理之间区分的相对性和对客观事物规律反映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4.
文章主要从传记写作的动力、传记写作的原则、传记写作的对象及传记写作价值观四个方面论述了韩愈的传记文学思想,肯定了韩愈传记文学思想对古代传记创作的理论贡献,并认为它丰富了我国相对贫乏的传记理论。  相似文献   
45.
特鲁思在《北方黑奴索吉纳尔·特鲁思叙事》里披露了纽约州奴隶制即将废除之际人性善恶的各种表现形式,性恶、性善和人性扭曲是美国北方奴隶制下人性演绎的三个层面。特鲁思用触目惊心的笔调勾画出人性在奴隶制社会形态下的异化——贪婪、冷酷和伪善,同时还从迷信型、感恩型、愚忠型和自卫型斯德哥尔摩综合效应的心理视角,抨击奴隶制的非理性,认为人性扭曲是社会扭曲的必然结果。此外,特鲁思还从正义之善、怜悯之善和恶中之善等方面描写白人的多维品性,强调了人性善在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6.
英语类指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特殊的句型,类指句在自然语言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一直以来也为语义学家、语用学家和哲学家所关注.国外对类指句的研究由来已久,大约可追溯到17世纪,而目前国内涉足者还不是很多.因此本文以类指句主目的语法构成为标准,探讨了类指句的分类和鲜明特征,并回顾了前人研究的方法理论和目前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47.
本文对海德格尔从存在论角度论证艺术真实性的思路作了梳理,并就有关的几个问题发表了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48.
自休谟以来 ,哲学真理对科学真理的优势地位开始受到严峻挑战。康德和黑格尔在回答休谟问题的过程中 ,提出了两种对立的哲学真理模式 ,这标志着西方哲学家对哲学真理的理解出现了严重的分歧。为重建哲学真理 ,现代西方哲学家提出了四种主要方法 :分析方法、辩证方法、现象学方法和结构方法。但它们在发展的过程中都遇到了严重的困难 ,并以不同方式向“后哲学真理观”转向。在这种转向中 ,一些后现代主义者提出真理的多元分立论 ,完全否认了各学科真理之间的制约关系。然而真理具有“文本间性”,真理是在不同文本相互碰撞中所显示出的文本力量。在各学科文本的碰撞和竞争中 ,只会出现获胜的强者 ,却不会有世袭的真理帝王。  相似文献   
49.
科西克的真理观主要是在马克思实践观点和存在主义观点的影响下提出来的.他在把人理解为实践的、生成的存在的前提下,提出了真理的生成论观点,对真理的生成特性和生成根源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把实践区分为革命批判的实践和直接功利主义的、拜物教的实践,对资本主义社会伪具体世界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尽管由于受存在主义思维方法的影响,科西克无法真正实现对世界二元分裂的批判和超越,但他关于人的生成和真理生成的观点,对我们摆脱传统认识论思维方式的影响,还是具有很大的启迪和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50.
一多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各家各派普遍关注的问题。它涉及整体与部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本文分析了儒家的天人合一论与理一分殊说,剖析了佛家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论,探讨了道家的一生万物与以多归一论。指出这些理论当然带看唯心论的成份,却涵有极为深刻的哲学智慧,值得很好地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