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6篇
丛书文集   79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325篇
社会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 毫秒
41.
英语失言现象的理论分析及对英语学习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心理语言学理论对困扰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失言现象做进一步探讨,分析言语产生的心理表征、心理过程以及中国学生在英语失言中体现出的显著特征--惧怕心理,进而点明对英语失言现象进行研究所具有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2.
《化书》乃五代时期道教之经典,其中颇为丰富之伦理思想竟为学界所忽视。它视角独特地从生物学上寻找人类伦理之源;痛斥当时道德堕落之状况;认为伦理教化之根基在于帝王无为寡欲,清正爱民;其实施策略即为与民同甘共苦,倡导平均,厉行节俭;其伦理理想则为由人人平等而至天下大治。这是融儒家、佛家思想于道家之中的伦理创新,是中古道教伦理思想之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43.
黎杨全 《学术探索》2010,(6):126-130
就余华“转型”后的生存哲学而言,与其说余华是向“父辈”的认同,不如说是向“祖辈”的回归。《祖先》以其独特的“子辈一父辈一祖辈”的三重结构表达了余华“否定欲望”的“祖先”哲学,这种哲学渗透在其“转型”后的小说中。余华对现代欲望社会的忧虑与本雅明对现代性的思考是相似的。  相似文献   
44.
文话: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学术资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话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著作体裁,除具有说部性质、随笔式的狭义“文话”外,还有理论性专著、资料汇编式、选本评点式等不同著作类型。这四种著作类型都在宋代开始集中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文章学的成立,在明清两代更显繁荣。其在文道、文气、文境、文体、文术、品评等方面,均蕴含真知灼见和艺术经验。对其价值的评判,经过对“五四”的反思,当能更趋全面和科学。  相似文献   
45.
1933年春,与胡适有师生之谊、时任《独立评论》经理人的黎昔非,同几位文学青年在北平创办了《昙华》文艺半月刊。在国难当头、风云变幻的岁月,昙华社同人关注人生,坚持操守,在作品中鲜明地反映出时代青年的忧患意识,尤其是刊物上一组以抗击日寇为题材的小说,表达了对邪恶、黑暗、反动势力的愤怒和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这些作品是东北全境沦陷和“一.二八事变”后首批反映抗日救亡的短篇小说,因而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46.
明代曹臣仿拟《世说新语》所撰的《舌华录》既是一部优秀"世说体"作品,也是一部优秀的清言小说。在小说的体例语言等方面既有对《世说新语》的学习仿拟,又有自己的特点。不仅语言简洁传神,其精湛的志人手法以及独特的叙事艺术都生动地体现了《舌华录》的创作艺术。  相似文献   
47.
利用现有的竹笛练习谱例材料和演奏法及专业音乐录音棚里录下来的竹笛演奏采样文件(主要是音频效果图)来进行对比和分析,来说明和解释几种技巧练习的区别,以及在练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几种练习的效果对音乐作品带来的作用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48.
王国维的境界说是文学批评中一个重要术语,但对其解释却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传统的解释都是从艺术层面,把境界等同于意境。其实,境界并不仅指向艺术,更指向宽广的文化层面。首先,境界要求表达真实的人生体验。其次,境界更是指一种悲壮苍凉的生命情怀。最后,境界亦指向创作主体的人格,只有纯真无伪、人格高尚者才能创作出有境界的作品。王国维的境界最终是一种生命空间、心灵空间的呈现。境界实际是对人的生命质量的考察与品鉴,是艺术境界与生命境界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已超越了单纯的文艺领域,而达到了生命美学、哲学的层面。  相似文献   
49.
余华坚守以人为本体的乡土叙事。本文将以余华的乡土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为个案文本,通过平民生存的叙事视角、叙事内容、叙事话语三方面,分析作家余华的乡土文本如何重构了乡土文学本真的平民生存叙事。  相似文献   
50.
明清时期,朝鲜与中国保持典型的“册封一朝贡”关系。但在传统华夷意识的影响下,朝鲜使臣对待清朝的态度远不像对待明朝那般恭谨虔诚,表现出异常复杂的心态。一方面,他们迫于满清的政治压力履行历年的朝贡义务;另一方面,基于“小中华”和“礼仪之邦”的文化优越感,他们又对文化底蕴相对贫瘠的清人持有排斥的情绪。康熙五十九年和雍正十年,朝鲜文臣李宜显两次以正使身份赴清,根据沿途见闻撰写了使行日记《庚子燕行杂识》和《壬子燕行杂识》。两部作品逼真摹绘了18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的广阔图景,并将笔触深入士人群体的内心世界,再现了以燕行使臣为代表的朝鲜士人的华夷观,可作清代朝鲜士人文化心态研究之益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