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5篇
丛书文集   31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32篇
社会学   9篇
统计学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31.
“以真通达意义”是戴维森意义理论的思想主线。约定-T和彻底的解释是其形式袁征模式和经验解释模式,绝对的真理论是其可靠的理论基础,它们分别表明了“以真通达意义”这条研究道路的必要性、有效性和理论合法性。  相似文献   
32.
朱熹的《大学章句》将大学之道落实为"明明德"的内修外推过程,以"明明德"为根本,贯穿三纲领的始终。八条目与三纲领相对应,明明德也就是修身的内在表现。在实现止于至善的过程中,要按照八条目的近道顺序进行,即达到"明明德于天下"需要按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  相似文献   
33.
谚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首先介绍了动物反谚语的构成规律,然后介绍了动物反谚语的隐喻功能,最后,通过对其中两条反谚语的隐喻认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读者对反谚语的解读取决于文本信息、读者自身的知识结构以及相关的社会阅历和日常生活知识等诸因素。旨在帮助英语学习者熟悉这种有趣的语言现象,进而了解这种现象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34.
通过对《云谣集·凤归云》词语的考释,纠正《敦煌歌辞总编》中的相关错误,并对《总编》中所存疑问做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5.
"以儒诠经"是明清时期伊斯兰教中国化的重要标志,辑录与解读"以儒诠经"文本中伊斯兰教中国化义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伊斯兰教界眼中的伊斯兰教中国化。"以儒诠经"文本对伊斯兰教中国化应包含的内容、如何践行伊斯兰教中国化提出了若干真知灼见,许多见解与当今倡导的伊斯兰教中国化若干内容相吻合。  相似文献   
36.
残疾文化是西方残疾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对近几十年来西方残疾文化研究的脉络进行了梳理,认为在西方的研究语境中,残疾文化的实质内涵是“残疾文化荣誉感”,具有“独立”“公正”与“互助”的基本意义,是一系列社会思想、社会习惯、群体特征的代际传递。西方残疾文化研究具有内涵导向、结构导向、功能导向、前瞻导向共四种研究方向,相关研究成果对我国的残疾人工作、残疾研究所具有的启示性意义,体现在辨析、整合与价值三大层面。  相似文献   
37.
万海远等 《统计研究》2020,37(4):87-100
在老龄化加速和劳动年龄人口下降的背景下,开发我国老年劳动力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1988-2013年住户调查数据,通过与俄罗斯较长时期的跨国比较,发现中国老年人就业率偏低且持续下降,并进一步利用Oaxaca方法分解了就业率下降的贡献来源,由此解释了中国城镇老年人就业率较低的原因。研究发现,文化和制度因素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劳动力市场禀赋及其分化才是我国老年人就业率较低且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相对于俄罗斯,中国城镇居民财富积累更快,收入结构更加多元化,再加上年轻外来劳动力涌入形成的挤出效应,带来中国老年人就业意愿和就业竞争力的双重下降,由此就使得中国老年人就业率逐渐降低。因此要打破劳动力市场分割,让老年劳动力顺利实现职业转换和工作岗位转变;改善小微企业营商环境,扩大老年人非正规就业机会;增加老年人职业培训以提高就业竞争力,鼓励获得较高教育技能的老年人工作更长的年限,并成为劳动力市场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38.
约斯特的《比较文学导论》立足于理论要略的示范性阐释。如何让理论走出神圣的殿堂,解决实际的问题,该书作者的学术实践值得学人借鉴。  相似文献   
39.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载体,对经典著作理解、准确与否,直接决定着世界各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成败。对经典著作的理解应该坚持历史的态度,这是我们对著作理解成为可能的基础;对经典著作的理解应该坚持客观的态度,这是我们对著作理解的评判标准;对经典著作的理解还应该坚持实践的态度,这是我们对著作理解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40.
Personalization has become a unifying theme and a dominant narrative across public services in England. Key to understanding the dominance of personalization is the recognition that it is a story that is told about public services, their history and the roles and experiences of the people who use them and work in them. Like other stories it is compelling, emotionally resonant, but also multi‐interpretable. This article identifies five key themes which are central to the personalization story‐line, noting their reliance on a combination of formal evidence, personal narratives and common sense. These are: (1) personalization works, transforming people's lives for the better; (2) person‐centred approaches reflect the way people live their lives, rather than artificial departmental boundaries; (3) personalization is applicable to everyone, not just to people with social care needs; (4) people are experts on their own lives; (5) personalization will save money. The article goes on to examine some of the complexities that audiences face in translating a story‐line into policy programmes and frontline practice. Three aspects in particular are considered: the ambiguity of personalization as a guide to action; the tensions between user empowerment and user responsibility; and the extent to which personalization is used to legitimize other reforms, in particular budget cu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