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6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25篇
民族学   15篇
丛书文集   307篇
理论方法论   41篇
综合类   1519篇
社会学   2篇
统计学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117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121篇
  2011年   152篇
  2010年   136篇
  2009年   118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133篇
  2006年   141篇
  2005年   140篇
  2004年   114篇
  2003年   124篇
  2002年   103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太原王氏居地屡有迁移。东汉末年居晋阳,时值乱世,因当时由并州向邺强行迁徒人口,族人乃移居野王县。曹丕登基,迁都洛阳,“令天下听内徙”;黄初二年前后,太原王氏由野王迁至洛阳。西晋末年,社会动荡,北方大族先后南迁,永嘉年间,王氏家族大部分相继迁往建邺,恰逢琅琊王司马睿网罗天下人才之机,王氏家族又与新的政治势力结合,继而获得自身的政治地位。  相似文献   
992.
张琳 《齐鲁学刊》2003,(3):57-59
在王弼贵无论中 ,无是本体之义 ,贵无具体表现为以无为本的命题形式。贵无是为了全有 ,与体用一源的思路相应 ,王弼将本体与现象统一起来 ,引导人们在现时功用中把握无限本体。阳明心学的立论核心为致良知。良知是本体的先天之知 ,致良知是后天的功夫过程 ,王阳明认为本体和功夫是合一的 ,本体只有在功夫过程中才能显现出来。王弼玄学与阳明心学共同体现了中国哲学“一个世界”的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993.
王维进士及第与出生年月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勋成 《文史哲》2003,(2):153-157
学术界一直认为王维开元九年进士及第 ,释褐大乐丞 ,是年秋又被贬官为济州司仓参军 ,并推算其生年为武后长安元年 ,享年 6 1岁。然按唐选举制 ,进士及第必先守选三年才能铨选授官。由《集异记》知 ,王维先天元年为京兆府解元 ,第二年即开元元年进士及第 ,由此推算 ,其生年当为武后延载元年 ;享年 6 8岁。  相似文献   
994.
卢英宏 《云梦学刊》2014,(6):113-120
王安石与苏洵、苏轼、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同为北宋时期著名文人和士大夫。因为性格和素养有别,苏洵看不起王安石;因为王安石领导熙宁变法,苏轼上奏反对,苏辙是先拥护后反对,而王安石对苏轼兄弟给予挤压排斥。他们之间所产生的恩恩怨怨,体现出北宋士大夫的为君王忧和为天下忧的士大夫精神,也体现不同政见者之间的意气性格,由此可感知历史的厚重与性格的迥异。  相似文献   
995.
林啸 《学术探索》2014,(6):6-10
王阳明提出的"良知"是其哲学的核心概念,在中国哲学史上影响巨大。在阳明心学中,"良知"是真实的、可以被确证的本体。在此基础上,王阳明提出外在现象属于内心认识,宣称良知是外在现象存在的基础。因此,王阳明一直被当作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而备受批判。随着当代知识论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历史上对王阳明的批判并不准确,对现代知识论而言,它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客观真实性。本文尝试从这一角度分析王阳明的良知论,并认为这一研究不但可以拓展知识论研究的历史范围,也可以挖掘良知论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996.
王佐是海南历史上的一代名贤,但后世对其研究却十分薄弱。我们需要在对其作品做具体细致研究的基础上,放在整个海南文化、文学史上,与其他历史人物进行比较,才能作出合乎事实的评价。王佐有关唐宋贬谪海南人士的吟咏,代表着其咏史诗的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海南士人的某种心态。《海外四逐客四首》最具感染力;《读宋史》《崖州裴氏盛德堂》则是通过历史著作和历史遗迹的感发,扩大所涉及的历史人物,表现其"宋史情结";对李德裕的态度有别于"四名臣";对苏轼虽持有异议,但诗中所表现的完全是一片景仰之情;卢多逊、丁谓则成了其笔下的反面角色。他擅长于将人物放在政治大事中进行歌咏,将人的命运与政治得失紧密结合起来做出深沉思考。  相似文献   
997.
通过对《汉书》中相关文献的检索,王莽用《书》包括依《书》正名、造势,依《书》布政、施政,引《书》议事等方面。王莽辅政、当政期间,也采取了一些促进《书》学发展的举措:考论《五经》,定娶礼;筑学舍,增博士,征经士,集群说;为太子置师友;尊儒者,立学官;制礼作乐,讲合《六经》等。  相似文献   
998.
《全清词·雍乾卷》共收词人近1000家,词作35000多首。然由于清代词籍的复杂性,遗漏在所难免。今翻检清人诗文集及地方志等,为之补录词作50首,以备续编采择之需。  相似文献   
999.
王维诗歌中的音声类型丰富,分布广泛,几乎渗透于所有题材之中.就其发生的环境与背景看,主要有田园隐居、边塞大漠、幽谷深林、人际交往等几方面.王维诗歌中情思诗意常由声音触发,突显作者对当下情景音声的体认与感知,使诗歌愈发凝练简洁,感情愈发深厚热烈,表达更为充分鲜明.王维诗歌听觉感知与意境营造关系密切,听觉感知使意境的建构多维立体,打破静态景观的凝滞板结,有助于情思的纯化与景境的提炼,具状难以摹写的景致,弥补诗境创设中仅执视觉一端而造成的缺陷,突显有我之境.王维诗中的听觉感知如绘画中的留白,渲染弘阔的诗歌背景,同时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激发读诗之人去想象重构意境.  相似文献   
1000.
王蒙最新长篇小说《闷与狂》的叙述者始终充满着对于话语本身的特殊感觉,它通过语言上的狂欢等特点,试图冲破作为暴力的"语言的网子",进而实现话语的解放。小说通过话语的解放,还表现出内在主体间性的开放。小说把一个主人公的自我打碎,分裂成数个自我,每个自我主体之间构成了多元的和动态的对话关系,而无论是致力于话语的"狂舞",还是充分打开内在主体间性的审美空间,都是为了进一步与话语秩序和思想规范相抗争,并从这种抗争中获得抗争自身的价值,最终实现潜能的释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