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4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8篇
社会学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199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甲骨文中的“美”字实为“羊头或羊角的头饰”和“正面而立的人”组成,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依从的是小篆形体故不能算是对“美”字原始意义的解释,同时与“美”同义的“、善、祥”等字都从羊,但这些字义与“味觉美”无关。根据原始汉字的结构规律,结合历史学和人类学知识可以发现“美”的本义是“羊人为美”,应当来源于图腾仪式。  相似文献   
32.
分析了《狼图腾》英译版中译者采用的文化翻译策略,并指出受译者的翻译目的、读者的审美期待与接受能力及译文可读性的影响,该部译作的翻译策略是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同时进一步指出,随着中英两种文化接触的日益频繁,以源语为归宿的异化策略会越来越被广泛地使用。  相似文献   
33.
马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的作用极大。中国历代政权的更迭,除人心的向背外,在以战争决胜负的关键上,有无马资源可谓为一大要素。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就是以骑兵战胜纣王的步兵。秦能扫灭六国一统天下,因其所据正是西周龙兴之地,有大量马资源和关中大粮仓。汉武帝能打败匈奴,就是重视良种马的培育,以骑兵制骑兵,终能驱除特具狼性的匈奴。可见马蹄踏碎狼图腾,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狼”性并非致胜的关键。中国古代自西周至满清历朝得国的原因及享祚之长短,就是拥有大量的马资源、发达的农业经济以及政制上是否实行儒家礼治。  相似文献   
34.
“三”是生活中常见的数字。民间叙事文学中“三”的运用形成了循环往复、意蕴丰富的艺术手法。《怀念狼》较为成功地将民间叙事的三段原理创化为审美三段论手法:人物塑造三段论在社会背景下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在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中展示复杂的人物性格,挖掘人物悲剧性命运的美学意义;情节演进三段论通过单纯的意象性情节变化强化作品的可读性,探寻人物心路历程,展示广阔的社会生活和时代病症。  相似文献   
35.
我国原创动漫品牌《喜羊羊与灰太狼》近十年来一枝独秀,除了它童趣不幼稚、启智不教条的特色外,与我国动漫政策扶持及其商业运作方式息息相关。但《喜羊羊与灰太狼》在获得美誉的同时也遭受了我国动漫史上前所未有的海量侵权。《喜羊羊与灰太狼》在维权不力的尴尬处境中最终将部分播映权、新角色商品权和消费品权利授予海外资本。回顾其商业运作与维权路径及今日归属,我国政府、学界、业界需要从战略上警惕资本逻辑,保护民族品牌。  相似文献   
36.
叶舒宪教授的《熊图腾》一书,重构了一个失落已久的熊神崇拜的传统,在人类文化的广阔背景上探讨了熊图腾文化的普遍性.说明了人类文明对于农业社会之前的狩猎生活及信仰的遗忘。启示我们要跳出汉文本的主流定势和制约,从文学、历史和神话的多重角度反思农耕与文明的局限。  相似文献   
37.
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界定了"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主题概念和"译者为中心"的核心理念。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视角,探讨《狼图腾》葛浩文英译本取得成功的原因,指出它的成功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适应选择以及多维度适应性选择转换的结果,从而说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强大解释功能。  相似文献   
38.
姜戎的小说《狼图腾》2004年问世以来好评如潮同时也争议不断,而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据此改编的同名电影2015年上映后则引发了新一轮热议。《狼图腾》电影改编在赢得肯定的同时也留下了一些遗憾,情节的突兀影响了可信度和说服力,为迎合观众惯性心理的结局改编淡化了悲剧意味而影响了故事的震撼效果,采用经过驯化的真狼演出制约了影片的细节表达,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表现力。文学经典影视改编,既不能随意丢掉原著中的某些关键信息而导致观众难以理解,也要避免一味求悦于观众而随意改变原著的创作初衷。  相似文献   
39.
小说以北京知青陈阵在内蒙古大草原插队时对草原狼的所见所闻为线索,通过杀狼、护狼、学狼、等二十几个小故事串接而成,借"狼图腾"立意,穿插作者对两种文明形态(农耕、狩猎)的思考,在"狼"意象的符号化中,力图彰显其精神世界并构建出其理想的文化互动模型的过程.而实际上,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张力仍然是各种文明形态的特质,必须突破审美主义的静态思维方式,从多维的向度、在不同的关系中去透视和把握文明的进程.  相似文献   
40.
《狼图腾》自2004年出版以来,一直处在风口浪尖,对它的争论也未曾停息过,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在这场大争论当中,有十分中肯而善意的批评,亦有无理的谩骂、炮轰,甚至还有肆意的“人身攻击”。本文尝试从生态写实、人性的深度挖掘以及图腾崇拜三个层面对《狼图腾》文本进行探究,通过再阐释有效地参与到博弈当中,为平等地与作者、文本及一切读者对话提供一个坚实而有力的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